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格非“不敢相信”王蒙“不好意思”

作者:田超 · 2015-08-18 来源:京华时报

  8月16日下午两点,中国作协在其官网中国作家网公布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和苏童《黄雀记》等五部作品获奖。以57票位列第一的格非刚下飞机就听说了得奖的消息,“有点不敢相信,之前能进入前十就也挺不错了。”王蒙81岁首度获茅奖,他乐着对京华时报记者说:“很抱歉、很不好意思,跟读者的期待相比,我应该写出更多、更好、更新的作品。”对于50万奖金,另一位获奖作家苏童称还没想好怎么花,家里是老婆管钱。

  五部获奖作品得票优势大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从2011年起,由于李嘉诚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今年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投票沿用了上一届实名制的方式,最终的票选结果及投票评委也是一目了然。最终获奖的5部作品优势明显,格非《江南三部曲》57票、王蒙《这边风景》55票、李佩甫《生命册》54票、金宇澄《繁花》51票和苏童《黄雀记》40票,落选的阎真《活着之上》14票排在第六位,其他落选作品得票率也较低。

  谈到这种情况,北京大学教授、茅奖评委之一陈晓明表示,最终的票数比较集中与投票方式有关。从今年4月公布252部提名作品开始,评委们陆续翻看这些作品。7月29日到8月15日,用了19天时间集中投票,从252部中投选80部,再从80部到20部,从20部到10部,8月16日揭晓了最终的5部作品。

  陈晓明说:“每个评委都有心中的优秀作品,最终一些优势作品的得票会慢慢集中,要是很分散的话,可能选很长时间也投不出结果。”问及评委一般如何阅读作品,陈晓明表示,入围茅盾文学奖的这些作品分散在四年里出版,有些作品原来读过,没看过的会补充读一下,有些作品粗看一下如果离得奖标准很远的话就不会细读了。

  80后文学批评家杨庆祥是第一次参与茅奖评审,也是其中年龄最小的。谈到评审感受,他说:“这些作品大部分都读过,又补充读了一些。通过这次研读发现中国当代长篇小说水准还是比较高的,一些原来没太听说过的作家,有的作品质量也很好。”对于实名制,他说:“会让评委更加谨慎负责,毕竟都会公布在网上,不能随心所欲的去投,要在文学的判断标准和大家的监督下投票。”

  “先锋五虎”中两人获奖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驰骋文坛的中国“先锋小说”作家中,余华、格非、苏童、马原、洪峰被称为“先锋五虎”。在本届茅奖得主中,五位虎将中的格非、苏童位列其中。同为先锋小说代表作家的孙甘露也是评委之一,他说:“从80年代到今天,能看出他们的不断成长变化,虽然每个人走过的路都不一样。他们的一些现实主义的作品中,也能看到很多实验性的因素在里面。这种发展脉络跟社会时代的发展也是有关联的。”

  评委陈晓明回顾这些年先锋小说作家的成长时说:“从1987年《收获》杂志集中发表他们的作品,到1989年《人民文学》杂志也集中发表了一批作品。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些先锋派作家对中国文坛的挑战性十足,他们打破了一直以来的单一的现实主义传统,开始带来西方现代主义的东西,在文学观念上也有新的突破,把汉语艺术变成复杂的状态。后来随着社会思潮的影响,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转向了新写实主义的创作,比如苏童的《妻妾成群》。格非的一些创作还是保持了先锋派的一些特点,那种写作上的挑战性,破除了过去的写作规范。”

  到了90年代初,先锋派小说家进行长篇写作后,开始逐步向现实主义靠拢。陈晓明说:“长篇小说和中短篇不一样,要有故事、要有人物,比如苏童创作的《我的帝王生涯》《米》,格非的《边缘》《敌人》,那时候还是保持强烈的形式主义的方法,结构上的迷局,自我的迷惑,对客观世界的怀疑,对生活真相的不确定性叙述。但是,整个90年代以后,先锋派也放低了实验的倾向,比如像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后来转向客观性,像《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再后来的《兄弟》,还有北村的一些作品。”

  陈晓明认为,从格非获奖的《江南三部曲》也能看出这种变化,“最初的第一部《人面桃花》保留了结构上的迷局,以及桃花源怎么和迷局发生联系,有对历史的一种不确定性的把握。到了第二部《山河入梦》就强调人物、故事的完整性、客观性,最后一部《春尽江南》也是相当完整的。但是也能看出先锋派的影子,他表达的是个人内心乌托邦的冲动,而不是去写20世纪集体的、事件化的乌托邦。”

  女性作家连续两届缺席

  8月12日“茅奖”办公室公布10部提名名单时,也有不少人注意到严歌苓、王安忆等著名女性作家的小说落选,只有一位女性作家林白的《北去来辞》入围。最终名单揭晓时,《北去来辞》的得票也比较低,无缘茅奖。这也是茅盾文学奖连续两届女性作家缺席,上一位获奖女作家还是2008年的迟子建,当时她凭借《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奖。

  对此,陈晓明认为这与茅奖自设立以来自身的一些评奖特点有关,“茅盾文学奖作为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它更多强调作家对社会历史的表现,可能女作家的小说中对于自我和内心的表现更多一些。”评委杨庆祥称女性作家的缺席还是跟创作水准有关,“我看一部小说好坏的时候,还是从作品本身去看,至于作家的性别不是主要因素。”

  提到林白的《北去来辞》,陈晓明称这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林白过去是沉迷于‘一个人的战争’的女性主义者,这次把个人的历史融入到社会历史中,把一个家庭的故事写得如此真切却又能糅进当代历史的深刻变故,不仅是柳海红,还有史道良等人物。虽然是家庭里面的恩恩怨怨,但是人物真实,像史道良这个革命道路上落幕的形象,勾勒出了漫长的革命历史谱系,这很难得。”

  青年作家离茅奖有多远

  “茅奖”名单公布以后,有不少网友觉得是否得奖跟作家的名气、资历有很大关系。今年5月“茅奖”公布252位入围名单时,姚良、笛安等80后作家,以及徐则臣、路内、鲁敏等70后作家备受关注。其中,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入围最后的10部提名名单,但并未获奖。

  评委陈晓明说:“一个奖项都会有一个奖项的标准,像诺贝尔文学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终身成就奖,像近些年获奖的特朗斯特罗姆、门罗,还有热门多年的菲利普罗斯,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作家,莫言在获奖作家中算年轻的了。我觉得‘茅奖’很大程度上是三分之二看作家,三分之一看作品。好作家和好作品大概是六成和四成的关系,当然每个评委也有区别。一个好的作家,要看到他对汉语文学的贡献,如果单凭一两部作品就获奖了,让那些写了一辈子的人情何以堪,他们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不能说早年错过了,就一辈子错过了。”

  问及受到读者喜爱、也创作出不少经典作品的余华这些年为何一直落选,陈晓明说:“余华的文学成就也很大,读者也非常喜欢,评论界也敬重他,但是要看在这四年的时段里有能拿得出手的作品。我刚才说四六开,这40%同样也很重要,还是要拿出能压得住的作品。”80后评委杨庆祥认为,70后、80后作家的得奖只是时间问题,“我主要看重的还是这四年中,作家整体的创作水准。”

  茅盾文学奖近20年获奖作品

  第五届(1995—1998)

  张平《抉择》

  阿来《尘埃落定》王安忆《长恨歌》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

  第六届(1999—2002)

  熊召政《张居正》张洁《无字》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柳建伟《英雄时代》宗璞《东藏记》

  第七届(2003—2006)

  贾平凹《秦腔》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湖光山色》麦家《暗算》

  第八届(2007—2010)

  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

  毕飞宇《推拿》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格非 没太关注评奖

  作家格非近两年成了得奖专业户,此前凭借中篇小说《隐身衣》先后获得老舍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这次因《江南三部曲》获得茅盾文学奖,并且以57票高居第一。得知获奖消息时,格非刚下飞机,他对京华时报记者说:“前些天我去内蒙古休假,中午一下飞机就有朋友恭喜我获奖了。我有点不敢相信,下午有朋友说网上名单都公布了。”

  之前《隐身衣》获奖时格非表现得很“淡定”,这次为何“不敢相信”?他说:“因为茅奖毕竟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之前在内蒙古听说进入前十名了,我觉得能进前十就挺不错了,还有一半淘汰的可能,就没太关注这个事儿。今天一说得奖,还是不太敢相信。《隐身衣》是我花两三个月时间构思、创作的,而《江南三部曲》总计六七十万字,有一二十年的心血在里面,对我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格非表示,自己目前不想回顾写《江南三部曲》时的所思所感,“我原来说过一句话,出版一部作品就要忘掉一部作品,而且是强制自己忘掉。把书稿交出去的一刹那像一个仪式,仪式完成了,脑子也迅速进行新的思考。”前不久,格非把自己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些先锋派的短篇小说拿出来重新翻看,“那种感觉很不一样,《江南三部曲》可能我以后也会重新拿出来再看吧”。格非透露,目前正在进行新的小说创作,“既有现实的,也有历史的,会联系起来写”。

王蒙 我很不好意思

  16日中午,王蒙得知获奖消息时正在北戴河休息、写作。81岁的年龄首度获茅奖,他乐着对京华时报记者说:“很抱歉、很不好意思,跟读者的期待相比,我应该写出更多、更好、更新的作品。不过,也有句谚语,好事儿不会嫌它晚。”

  记录新疆生活的《这边风景》写于40年前,前些年家人整理家中的东西时才收拾出来,当时王蒙看到后都有点“陌生”,不过翻看起来依然被里面的生活细节所打动,后来交付花城出版社出版。他说:“这部作品呢,是写于40年前,到了1978年基本定稿,后来就搁置起来了。现在来看,这部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我在耄耋之年把它出版,到现在两年多了,应当说作品还是年轻和有活力的。”

  王蒙一直笔耕不辍,前些年的《中国天机》《闷与狂》《与庄共舞》,加上今年的《奇葩奇葩处处哀》等,平均一年一部作品。他说:“《这边风景》出版以后,我也收到了评论界的反馈。我听到的最高溢美之词有两个,一个是把它比作新疆维吾尔族的《清明上河图》,还有人说里面有排山倒海的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细节。”

苏童 钱都归我老婆管

  对于茅奖每人50万元奖金,很多网友表示并不多,还不如某明星真人秀10分钟的出场费高。作家苏童接受腾讯文化专访时表示,得知获奖时正在吃药,因为肠胃不舒服。问及奖金怎么花?苏童说:“我不会像刘震云那样买西红柿的。奖金怎么规划这个我还真的没想过,反正这个钱都是归老婆管的。”

  对于获奖作品《黄雀记》,苏童说:“《黄雀记》是我最新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目前自己最满意的两部长篇小说之一。我喜欢自己最近的两部长篇小说《河岸》和《黄雀记》,写作品质上也比较满意。对我来说《黄雀记》是香椿树街系列的延续,我一直说自己在造一条街,希望它越造越长,越造越宽,越造越深。随着时代变迁,这条街永不消逝。”

  另外两位获奖作家李佩甫、金宇澄,记者没有打通电话。李佩甫此前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把《生命册》看作“储备五十年,筑就心灵史”,加上前两部《养的门》和《城的灯》,表现了中国城市和乡村的时代变迁。金宇澄的《繁花》有着浓郁的上海地域特色,他前几天接受新闻晨报采访时称:“不管是否评上奖,我自己已经挺满足”。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