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陈丹青:中国人真的了解东方吗?

作者:徐颖 陈依婷 · 2015-08-20 来源:新闻晨报

上海书展今日开幕,展出图书品种超过15万册

  作为上海书展的重要品牌活动,2015年(第五届)上海国际文学周昨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揭幕。作为开幕大戏的国际主论坛以“在东方”为主题,邀请了20多位国内外文学嘉宾来共同探讨。主办方表示,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这是一个富有思索意味和时代特征的话题。长久以来,在东、西方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相互的想象。东方和西方,互为他者,互为镜像。怎么从西方看东方?又怎么从东方看西方?东西方作家怎么思考、如何对话?误解是否可能真的消除?昨天来自中、美、德、英、日、韩等国家的作家、学者们进行了一场思想的交锋。

  金宇澄:“世界型”的写作未必好

  刚刚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金宇澄,在谈到当下我国小说越来越向西方趋同化的现象时表示:“统一的普通话的叙事,形成了文字语言的同质化状态,而对西方的效仿学习更形成了小说的某一种面孔。”

  多年小说编辑的经历使金宇澄看到,现在80后、90后的作者来稿中,二手的翻译语言,包括直接阅读外文原作所带来的影响模糊了叙事者的背景,而这种“世界型”的写作未必是好事。他以“做菜”来作比喻:“我觉得这就等于一个厨师,他不做地方菜,他做一种世界菜,究竟什么是世界菜?见仁见智。”

  “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但金宇澄认为,西风和东风是两种风,是来自两个不同的方向。“东西之间永远是一种对照不是一种融合。”金宇澄引用了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语言是人的家园”一语,他表示,如果他的小说谁要来翻译的话,可能会翻烂几本字典。“为什么这么说?我觉得我是一个汉语作者,应该是为汉语的读者写作。”

  艾伦·李:东方是一个谜引人入胜

  首次来中国的英国插画大师、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艾伦·李认为,“在东方”这个话题是一个有趣的讨论。

  艾伦·李对各种各样民俗都非常感兴趣,不同地方的特点,比如说传奇的故事、神秘的故事。“《西游记》我很早就读过了,另外我也看《指环王》以及印度的、日本的作品,一些电视连续剧等等,这大大满足了我的想象力,我对很多事情的想象及理解,以及每个人不同的一天,如何可以变得不普通不寻常。”

  在他看来,东方是一个谜,引人入胜。“包括阿里巴巴,还有关于日本、中国的电影等等。因为这些故事产生的环境我不一定很了解,有些是我非常陌生的东西,所以我就产生一个更加强烈的感觉,到底这些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从理想的角度来说,我希望用我的笔能够画出来。”

  他表示,看东方艺术时会觉得,是不是有些相似的地方,或者有完全不一样的地方?至于西方人对东方人是否存在完全的误解,他也还在探讨。

  陈丹青:看到越来越多的误读和错位

  著名画家陈丹青,曾经旅美十多年。他从自身经历出发,来谈论“在东方”这个话题。

  有趣的是,上世纪90年代,陈丹青在纽约花了差不多9年的时间看了几千部中国的电视连续剧,慢慢了解变化中的中国,跟他走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可是很奇怪,他2000年回来到现在,看了大概也至少有一千集美剧和英剧,他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住了18年的纽约,“我从这些剧里面慢慢了解,原来美国人是这么回事。但是通过美剧和英剧理解,又是一个误读,这是无穷无尽。”

  陈丹青说,自己看到越来越多的误读和错位,并慢慢爱上它。“中国人每次听到别人误读你很生气,但我不知道你花出多少时间去了解别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虚无主义?”

  因此陈丹青很同意德国汉学家阿克曼的说法,东方和西方这个词现在真的用不上了。“我通常在谈到差异的时候,可能非常肯定误解,也非常肯定彼此那种错误的想象。我对错位总是非常感兴趣。”

  陈丹青说,“我经常问自己,我对自己了解吗?对亚洲,对东方了解吗?其实我不了解,我最近在做一个16集的视频,谈所谓世界的美术,做完我很惭愧,我里面只有4集是谈到中国的。此外12集我谈的全部都是西方的,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我的了解远远多于我对中国的了解,而我更惭愧的是,我非常喜欢波斯画,喜欢印度的画,喜欢日本的画,还有柬埔寨的艺术。可是中国人其实很少关心我们的亚洲邻居,我所知道的中国画家和中国艺术家,很少有人谈起亚洲的艺术。”

  他认为,东方人没有什么资格说我们很了解西方,“我更想强调的是,我对这种错位和不了解越来越有兴趣,这不光是东方和西方之间的问题,似乎是我们最亲密之间的人的问题。有意思,所有悲剧所有快乐,所有最动人的,其实都来自这个不了解。”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