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看看老手艺人如何做把手工秤

作者:张璐 · 2015-09-21 来源:湖州晚报

  小时候,菜场里随处可见的那种老式杆秤,很多孩子也喜欢像大人那样,秤盘里放点东西,煞有介事地称重。但是现在,电子秤代替了杆秤,随之消失的还有童年的一种乐趣。不过,今天我们在吴兴区埭溪镇茅坞街上寻到了一位手工制秤的老手艺人――张汉良。让我们看看一杆小秤的制作工艺到底如何。

  为了让父亲安心治病他年近四旬学制秤

  张汉良的祖辈就开始从事制秤行业,到张汉良已经是第三代了。

  不过,说起自己学制秤的经历,张汉良说,也算是“情非得已”。

  原来,从小看着父亲制秤的他,一开始对于制秤是有所保留的。一来,觉得随着时代发展,这个行业的前景有限;二来,年轻人有自己的天地。所以40多岁以前,他从没考虑过要子承父业。

  但是,父亲在79岁那年查出患有重病,被告知需要动手术。“爸,你安心治病。我答应你,我自己的生意不做了,回家开秤店。”张汉良给父亲吃了一颗“定心丸”,老人安心治病去了。他也回家开起了秤店。

  张汉良至今还记得当时第一杆秤做好卖出去,他担心了好几天,后来一直没人来找他,才算放心。“没人找,就说明这秤没问题了。”

  张家做秤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缺两,因此这手工秤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今年,吴兴区有3个项目入选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张家的手工制秤就是其一。

  十多道工序成就一把公平秤

  “我现在做一杆秤差不多半天时间,这工序说简单也简单,但是一点马虎不得。有人要学的话,我很愿意教。”张师傅告诉我们,现在他最担心的是没人愿意学做秤了。

  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浸泡、打磨到钉秤花有十多道程序,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秤的精确度。

  说着,他先拿起一根方形的红木,大约80厘米长,用工具刨成圆形,两头小,中间粗,就像老鼠尾巴一样。

  然后是把湿的石灰粉涂在红木上,等一周时间。这期间,要不断保证红木的潮湿,干了就再涂一点湿的石灰粉。这样一来,秤杆的颜色才会发黑。接下来才是真正的制作步骤。

  首先,在秤杆较粗的一头从左往右按比例打三个眼,第一个眼和第二个眼的距离相当于500克的重量,第三个眼的位置,则是将秤杆放在第一二个眼中间使得秤杆平衡的位置。

  接下来就是加秤钮和秤钩,材质可以选择铜质或铁质。

  然后是钉秤花。所谓“秤花”就是秤杆上的数值。仔细观察老式的杆秤,你会发现,这些数值在秤杆上的形象,确实就像花一样。

  这一步说起来简单,其实最复杂,首先刻度要精确,然后将铝丝或者铜丝一个个钉进刻度的小眼里,很费眼力和精力。

  只见张师傅,拿着用了多年的手工钻头,和特殊的度量工具“隔芯刀”,一提手一放手之间,“一朵秤花”已经钉好。最后就是用磨秤石再打磨秤杆,并上油。

  一根杆,一提绳,一秤砣,轻巧便利的一杆秤就这么做好了。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