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中秋对联趣话

作者:李孝平 · 2015-09-18 来源:凯风网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中秋明月高悬天空,清澈宁静,仙风荡荡;盈亏有序,皎洁明亮;亘古长存,普照四方。神秘的月亮,引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尽情挥洒想象,是我国历代对联中永恒常新的典型意象,留下了很多动人的篇章。

  四川名士李调元与妻崔氏姻成于中秋对联,卒别于中秋对联,偶成千古佳话。崔氏美貌高才,立意要嫁一个真才实学的饱学之士,于是其父在中秋佳节,以联择婿,崔氏拟上联:八月中秋恰半月。很多文才高士望而止步,半日,无人以对。李调元姗姗来迟,对曰:七星齐聚称孤星。崔氏极为兴奋,为李才学折服。然其父崔琰默然,北斗七星乃天子之星也,辅星傅乎开阳,所以佐斗成功,丞相之象也。预李调元将为辅国大臣,便有抵触之意,但父亲难却儿意,两人终成眷属,传为佳话。

  人到中年,崔氏病重难起,李辞官照顾妻子,崔氏心中甚为遗憾。恰值中秋,崔氏出联曰:“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朝朝暮暮,黑夜尽头方见日”。

  李对曰:“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崔氏又出联曰:“生离已是多番,泉下尚须安排,为置桑麻数亩,侬且先归去”。

  李忍泪对下联“死别只此一回,身旁全无牵挂,再教儿孙两卷,我随后就来”。

  夫妻四手紧握,双目以对,泪如泉涌,其情其景,引人悄然泣下。李调元与妻之中秋对联,被誉为“生题死对”。

  被称为中秋“生死题对”的还有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金闲游览到金山寺,寺中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闷闷不乐回家。后来金圣叹因“哭庙案”被判处斩,临刑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金山寺长老的出句,于是一下对出了下联:中秋八月中。金之时运不济,命途极舛,时人慨叹!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何西轮。”月儿皎洁明亮,时圆时亏,神秘至极,文人以月为意成为时尚。李贺有“天若有情天亦老”之诗句,时人盛赞其“想象奇绝”。有人把它拟成上联,求对下联,很多文人题对,但都不理想。到了宋代,苏东坡听说石延年有佳对,于是苏学士和一些文人,在中秋之夜,聚文诗会于临江楼,只等石某展示下联。酒半酣,石推开轩窗,爽声吟曰:“月如无恨月常圆”,满座高声叫好,时称绝等佳联。到了当代,毛泽东有联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实为上品。

  月行中天,四海共睹。月儿亘古长存,普照四方。每逢中秋佳节,无数游子思乡意切。“山随平野阔,月是故乡明”;“遥望中华数万里,不知何时能返家”。身居海外的华人,常常用对联抒发自己爱国思乡盼团圆的情怀。

  1990年,湘籍名士,原国民党中将、国防部长俞大维先生在中秋佳节曾书一联:“母亲泪落吴江冷,望月魂归蜀道难”,辗转香港寄给时在南京大学的弟弟俞大绂,其思乡念亲之情不言而喻,同时也表达了台湾同胞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1995年,美籍华人在美国《新时事周刊》举办中秋征联,在当地华裔中引起强烈反响,应征稿件如雪片飞至,稿件上万件,其中获一等奖的对联是:

  八月仲秋月:(出句)

  一心中国心。(对句)

  它是侨居外国的炎黄子孙思念故土的共同心声。

  1996年中秋,湖南长沙天心阁征联,台湾大学教授伏家莫先生闻讯出了上联:天心阁下话团圆,天意如斯,民意如斯,天下团圆应有日。

  摘桂的作品是:龙首山头歌崛起,龙威丕振,国威丕振,龙头崛起正当时!

  应对联的绝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以地名“龙首山”与“天心阁”相对,天衣无缝,而且,“龙威丕振”,“ 龙头崛起”正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象征。时至今日,应对之联渐成事实,伏教授的题解也会圆在不久的明天。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