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诗人海子:那背后不为人知的成名经历

作者:姜红伟 · 2015-10-27 来源:凯风黑龙江

图片来自网络

  众所周知,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英年早逝的海子是一位杰出的、难得的天才诗人。在短短二十五年的人生里,他创作发表了《亚洲铜》、《日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凭借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和独树一帜的诗作在中国诗坛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独有的鲜明的印记,从而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至今诗作最佳、读者最多、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然而,诗人海子是如何成名的?青年诗人海子的成名绝不是偶然的。他能够在诗人辈出的诗歌黄金时代脱颖而出,除了与自身的努力有关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身后,站立着两大幕后推手。正是由于这两大幕后推手不遗余力的力推,为他搭建了发表诗歌作品、展示诗歌才华的平台,才使海子在短短的五年间声名鹊起,扬名天下。

  谁是海子生前发表成名作的第一推手?在众多力推青年诗人海子成名的功臣中,付出最大、功劳最大的幕后推手,毫无疑问应属内蒙古《草原》文学月刊。该刊从海子1985年开始公开发表诗歌作品到1989年卧轨自杀离世,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将海子列为重点作者,先后发表了他的成名作《亚洲铜》等共计十七首诗作,成为了海子生前发表作品最多,给海子带来影响最大的文学刊物,从而为海子的成名创造了最好的条件。1985年,无疑是海子诗歌创作生涯中最难忘的一年。这一年的《草原》第4期发表了他诗歌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首诗歌《亚洲铜》和另外一首题为《新娘》的抒情诗。

  《亚洲铜》的公开发表,对于海子来说,不仅仅是作品发表的一个福音、一个喜讯,更是海子的诗歌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因为这首杰作的发表,点燃了海子的诗歌创作热情。从此之后,海子的诗歌才情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四次在《草原》上“隆重亮相”:在1986年第2期发表了诗剧《遗址》,在1986年第10期发表了诗歌《哑脊背》、在1987年第8期发表了诗歌《给B的生日》、《草原上》、《房屋》,在1989年第3期发表了诗歌《秋》、《八月之杯》、《九月》、《秋》(两首《秋》同名)。

  在海子生前,《草原》文学月刊为海子的成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在海子逝后,《草原》文学月刊更是对海子念念难忘,并继续力推海子,使他不为人知的优秀诗作得以面世,成为了后来中国诗坛掀起海子诗歌热潮的“燎原星火”。

  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噩耗传来,他的朋友们、读者们深感悲痛。同时,《草原》文学月刊的编辑们也沉浸在失去一位优秀作者的悲痛之中。为了帮助海子家人,《草原》于1989年第6期在国内各大文学杂志中最先发表了海子去世的讣告《就海子逝世告同仁书》,向全国各地诗歌爱好者最先公布了这条不幸的噩耗。

  这则讣告发表后,广大诗歌爱好者获悉海子自杀之后深为惋惜和悲痛,从而在全国各地诗歌爱好者群体中自发地引爆了一场悼念海子和为海子家人募捐的潮流,使海子之死顿时成为八十年代末期诗坛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事件,从而为九十年代引发海子诗歌热潮埋下了伏笔。

  《草原》文学月刊除了为离世的海子及其家人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之外,还在1989年第8期诗歌栏目上用三个页码的篇幅又刊发了海子生前投寄给该刊的最后一个组诗《秋天》(包括《秋日黄昏》、《秋日山谷》、《秋日想起春天的痛苦也想起雷锋》、《秋天》、《八月黑夜的火把》、《九月的云》共计六首诗作),从而为海子短暂的诗歌时光留下了永恒的不可磨灭的辉煌与光荣。

 

图片来自网络 

  谁是海子逝后掀起海子诗歌热潮的首席推手?海子不幸去世后,广东《花城》文学双月刊成为了率先发表海子经典遗作、率先掀起海子诗歌热潮的首席推手。

  海子离世后,留下了一批生前从未发表的、却极有艺术价值的诗歌佳作。通过海子生前的好友、青年诗人西川费尽千辛万苦整理并推荐过来的海子的这批诗歌遗作,《花城》杂志更清晰、更透彻、更具慧眼、更具先见地发现了海子的遗作字里行间闪耀着巨大的价值,闪耀着独特的魅力,闪耀着流传的品质,闪耀着经典的光芒。于是,该刊于1990年第4期用四个半页码的超大篇幅在国内率先发表了海子最具感染力、最具影响力、最具传播力、最具创造力、最具鲜活力、最具流传性、最具经典型的遗作组诗《最后的诗篇》。这组诗作共计十首,包括《祖国》(或以梦为马)、《日记》、《山楂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四姐妹》、《黎明之一》、《黎明之二》、《最后一夜和第一页的献诗》、《太平洋的献诗》、《黑夜的献诗》。与海子生前发表的诗歌相比,这组《最后的诗篇》在手法上更加纯熟、在风格上更加统一、在品质上更加整齐,堪称海子诗歌生涯中最重要、最成熟、最优质的诗歌文本佳作。其中,最受读者喜欢的诗作是《日记》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日记》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两首诗,是海子众多诗篇中的上上品,本来已经具备了流传的潜质。经过《花城》的刊载与传播,这两首佳作不胫而走,一夜之间流传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出现在众多读者竞相传抄的日记本中,出现在众多读者竞相朗诵的朗诵会上,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了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成为了中国当代诗歌宝库中一笔十分珍贵的财富。

  继1990年第4期发表海子遗作《最后的诗篇》之后,《花城》继续力推海子,并在1991年第2期再次用4个页码的篇幅刊登了海子的遗作组诗《喜马拉雅》。这组诗作共计九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草原之夜》、《无名的野花》、《黑翅膀》、《夜色》、《喜马拉雅》、《汉俳》(包括九首短诗《河水》《王位上的诗人》《打麦黄昏,老年打麦者》《草原上的死亡》《西藏》《意大利文艺复兴》《风吹》《黄昏》《诗歌皇帝》)、《天才》、《春天,十个海子》,并由此在全国广大诗歌爱好者中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影响深远的、意义重大的“海子诗歌热潮”。

  海子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一生,却也是很有成就的人生。二十五年的时光里,作为一个诗人的他,在中国诗坛上毫无疑问是杰出的,是成功的,是辉煌的,他的生命虽然只有二十五岁,然而,他的诗歌却成为了在广大读者中间深入人心的经典诗篇。而海子之所以能成为诗坛上一段传奇、一段神话,除了他自身具备了诗歌天才之外,最重要的是幕后推手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草原》在海子生前“慧眼识珠”和“雪中送炭”,发表了海子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亚洲铜》和《遗址》;如果没有《花城》在海子逝后“推波助澜”和“火上浇油”,刊登了海子的经典诗篇《日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可以肯定地说,海子是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造就今天这样的名声,产生今天这样的“神话”,更不可能成名的。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