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如何“富其国而不劳于民”

作者:谭保罗 · 2015-10-29 来源:南风窗

  前不久,在一次小范围的交流上,一位财政系统的厅级官员说,媒体要更加“爱护”财政官员。因为这个系统很特殊,官员愿说、敢说的很少。

  对“厅长”这话,我赞同其初衷,但不同意“爱护”的说法,用“理解”更好。

  在中国,财政官员是个极其重要却特殊的官员群体。他们被社会的认知和理解的程度,和其扮演的实际角色存在着不小的错位。

  现实原因不易表达,但历史传统却很明了:帝制时代讲求道德治国,道德家被硬说成是国家栋梁,而更重要的财经治国者,尽管“扶大厦于将倾”,其名声却赶不上那些沽名钓誉之徒。

  唐朝有个人叫刘晏,这恐怕没几个人知道,但同时代的杜甫却比他出名得多。他比杜大约小四五岁,官做得比杜大,对国家产生的影响更远在杜之上。

  刘晏是山东人,是个神童。有传说称,刘晏8岁时,唐玄宗封泰山,他呈上一篇“颂”,玄宗召见,刘晏对答如流,连杨贵妃都喜欢他。《旧唐书》中确有“举神童”的记载,但没有这么添盐加醋。

  刘晏一生的精华篇章不是什么神童,而是为国理财。唐代宗时,他主管财政和经济改革,做到了同中书门下平章(常务副总理)。他的改革很多,选取其中和当今联系最密切两条来看,一是搞“混合所有制”,二是“不劳于民”。

  “混改”发生在盐业。在帝制时代,盐业多为国家专营,但唐朝初年,盐竟然是民间自由买卖,连盐税都不怎么收。安史之乱后,国家财政困窘才开始对盐专营。国家建立了强大盐务机构,从收购、运输、到终端销售都一律官营,不给民间一点空间。

  盐务机构就是“国企”,开支惊人、腐败丛生。于是,刘晏开始推行“混合所有制”。他认为,国家掌握产业链上游,即负责收购即可,下游都留给民间。这样,国家对行业依然有绝对控制力,而下游环节通过商人运营,还能提高效率。“混改”后,国家从盐业主要获取两种收入:一是收购后加价售给商人,二是对商营环节征盐税。

  实际上,刘晏的盐业改革很像当今的石油业。石油的上游环节,油田开采和原油进口基本上是国营,而越到下游,民营色彩越来越重。比如,民营炼油厂曾大热,而民营加油站更是遍地开花。石油行业的“混改”曾被称为“卖管网”,其指向和刘晏的盐业改革其实差不多。

  第二个改革是“不劳于民”。在帝制时代,人民必须免费给国家免费做苦工,即徭役。这种国家对人民劳动力的免费掠夺是很多农民起义的导火索,从鱼腹藏书的陈胜吴广,到喊出“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韩山童刘福通都是如此。

  刘晏的方案是由国家支付报酬。唐代的官营手工业多是人民无偿劳动,但刘晏进行了改革,在官营造船、官炉铸钱两个行业率先建立了“国家雇佣制”。这等于国家以货币从民间购买服务,这在当时实属超前。《旧唐书》评价刘晏说,“富其国而不劳于民”,说得很到位。

  抛开东汉、西汉这些“断裂”王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存续最长的帝制王朝。安史之乱后,依然存续近150年,这很大程度得益于财政改革者奠定的国家财政治理构架。中央政府式微,但相当长时间内,仍能制衡藩镇。

  好制度总会走样,乃至废弛。唐朝末年,国家再次收紧盐业专营。两个民间盐贩走投无路,王仙芝、黄巢起义就这么来的。秦元亡于徭役,但唐却亡于盐贩造反,这可以看作是刘晏两项改革的呼应。

  《三字经》里写到,“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如是。”但中国人对财政官员和财政治理的认知,断然不能止于童蒙读物。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