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建阳古今,盏中日月

作者:展颜 · 2015-09-29 来源:凯风重庆

图片来源网络

  建盏,北宋时诞生于如今建阳的“瓷坛明珠”,它外表抱朴守拙,而内在却玄妙深奥,是这块土地天地造化与祖先智慧的结晶;它曾经于中国历史上最风雅的时代绽放芳华;又曾远渡重洋,隐姓埋名,在异乡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而在历史将它遗忘的瞬间,它依然保持着不事喧嚣的品格。在它的故乡,千年之后热爱它、欣赏它、并传承着建盏品格的人们正在使它焕发出新的生命。

  宋词偏爱建溪春 斗茶令兴建阳盏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武夷山下,茶香氤氲。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闽北人家依然保持着品茶的传统。不是现代人常常逞的“口舌之快”,在这里,喝茶是一件“慢事”,如同这里缓慢的生活节奏。午间悠长的休息时间中,闽北人从午酣中醒来,在茶盘前缓缓泡起了茶。一户普通人家,依然备齐了全套茶具,对于习惯了便捷式冲泡的现代人来说,这便是这块土地上茶文化绵延千年,悠悠不绝的最好证明。一套茶具错落有致又不失随性,茶壶、茶杯、公道杯,皆是绀黑如漆,咋看之下只道是普通人家不太讲究的茶具,细看之下才越觉那温润晶莹,自然寂静。盈盈一握的茶盏里,从底部透出细密的丝缕,竟让人一时间陶醉其间。

  这色调既不张扬,又别有洞天的茶盏,有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名字——“建盏”,它的诞生与兴盛一时,是一段绚烂归于平淡的历史传奇。宋代,茶风兴盛,斗茶之风与建盏堪称两颗耀眼的明珠。宋人偏爱建溪一带产的“建茶”,有诗云:宋词偏爱建溪春,元曲令兴武夷风。皇帝更是嗜茶,专门派出朝廷重臣于皇家御茶园“北苑”监制宫廷贡茶“龙凤团茶”。宋人喝团茶,与后世趣味已有异处,宋人热衷的“斗茶”,后世更是难觅遗踪。文人雅士集于厅堂庭院,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胜负如何定夺?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者稍逊。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汤花的色泽也以鲜白为上,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越是斗,越是有趣,就越是发现建盏的魅力。建盏盛茶,黑白相应,汤色呼之欲出,令品斗更添风情;而建盏釉面的花纹更妙,当泡沫消到褶下面,先见水为输家,如此一比,妙趣横生。

  乌泥窑的往日风华

  斗茶因建盏而更添风情,建盏也因斗茶之风而名扬天下。在斗茶风靡一时的年代,建窑也正日以继夜地贡献出辉煌一时的建盏。在如今建盏的故乡——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不大的山坳里分布着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几十条龙窑,虽经历时间冲刷,仍然可以让人想见当年景象之盛。“福建”这个名字是唐代由福州和建州的名字合并而来的,历史上福州和建州轮流或同时成为福建地区首府。在宋代,建州更是风光无限,设立了省一级的行政单位转运使和提举常平司,由此不难想见当时皇帝对于建窑所在这块土地的重视。建窑更民间的叫法是“乌泥窑”,因这里盛产的建盏乃是地地道道的黑釉茶盏。建窑的历史比建盏更为久远,早在唐五代时,就开始生产瓷器,及至晚唐,建窑多烧青瓷。五代末期至北宋初,风气骤变,建窑开始全面烧制黑釉瓷,以此拉开了它辉煌的序幕。

  建窑烧出来的黑釉盏,胎含铁量高,被称为“铁胎”;同时胎体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质粗糙坚硬,露胎处色沉而无光;釉质刚润,釉色乌黑,釉面有明显的垂流和窑变现象。建盏最令人目眩神迷的,便是千变万化的“窑变”,在这有如神来之笔的撮合下,“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名品诞生于世,令人叹为观止。在如今的福建,知道它的人大多是随意地提及,而在九百多年前的宋代,这片土地曾因它而荣耀。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