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一个勺子》:“勺子”背后的人性考量

作者:丁梅 · 2015-12-13 来源:凯风新疆

  

  陈建斌初执导筒、蒋勤勤助阵上演的电影《一个勺子》是一部非常好看而且耐看的电影,故事一开始有点让人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纪录性跟拍式的摄影镜头晃 来晃去也让人有晕眩之感,但越到后面,一系列有趣而怪诞的人物和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却又欲哭无泪。苦苦的、涩涩的滋味从口蔓延到心,在哭笑不得中止不住地会 脱口而出:真是一个勺子。

  勺子何意?影片在片头就对勺子进行了注解:勺子,一是用来喝汤盛饭用的工具;二是西北方言,说某人勺子,是说傻的意思。很明显,电影选取的是第 二个词意,一个勺子意指一个傻子。那么电影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勺子?为什么会引起我们内心强烈的共鸣,并在情感上与电影中的勺子取得认同?而《一个勺子》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两场颇具黑色幽默的荒诞PK赛。一个勺子和一个“勺子待进化体”的个人PK赛,进而延伸成“勺子完成体”和一群骗子的团体混战PK赛,最终以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通俗却“难懂”的道理:好人终究没好报,傻人终究没傻福。不是傻人有傻福,而是傻人命更苦。差别就在于聪明人懂得自己身在苦中,傻子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身在苦中。

  “勺子“在电影简约写实的风格做出了双重定义,他既是金世佳饰演的真傻子,也是陈建斌饰演的拉条子被逼无奈最终变成了他人眼中的“傻子”,而他人眼中的傻。亦也是通过电影对诸多人物形象的“聪明”体现而出,这种聪明就是一种装聋作哑,难得糊涂的状态,聪明的人对他人态度冷漠,懂得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生活,对他人之事视而不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哲学更不会去帮助他人,这种所谓的“聪明”,从价值认识来说,人人都知其不好,但透过电影的折射,又是如此现实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和留存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谈笑他人之傻的同时,其实我们自已何尝不是一个精明的“傻子”。

  《一个勺子》是一部真正发挥了喜剧深邃魅力的作品,它没有着刻意为之的嬉笑打闹,所有喜剧化的荒诞都真正服务于了剧情,这种直接有效,并非为了搞笑而荒诞的质朴,形成了电影深刻的内容纵深,作为陈建斌自导自演的处女作首秀,其亦未有在电影架构和镜头画面去刻意讨巧,就像电影所塑造的那个拉条子一样,作品本身便透着一股沧桑的“傻”气,正是这种观感使电影既能为人忍俊不禁,亦也能有以感怀沉思这个世界只有表相,没有真相,每一个试图洞悉真相的人都是勺子。

  看《一个勺子》这部影片时,自己就像吃一碗新疆拉条子一样津津有味。本片以粗狂充满乡土气息的西北作为背景,延续上世纪80、90年代画风,老式的拍摄手法生动且原汁原味地还原了西北城市的独特风情——羊群、雪地、新疆边远农村、文印照相馆、路边的炒货店、空旷的公路、冰冷的西北土地,电影真实而又诙谐搞笑……

  电影确实拍的非常好,前半部分是主人公马吉(又名拉条子,拉条子是新疆拌面的俗称,一种大众化的美食)拾勺子——甩勺子,后半部分 是拉条子丢勺子——变勺子。电影的整个故事貌似前后断裂,因为那个真正的傻子到后半部分就不再出现了。但实质上,影片的整个情节是贯通的,由拉条子连缀起来。并且,电影的深刻性与荒诞性也在这里,傻子并不是实指,而只是一个符号。傻子是拉条子甩不掉的影子,而拉条子又是世人的一面镜子。勺子,傻子也;影 子,镜子也;一个勺子折射出来的不单是人内心世界的分裂,更是荒诞的世态百相。(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墨 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