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古代诗人笔下的冬至风情

作者:高福生 · 2015-12-21 来源:凯风湖南

网络图片

  不经意间,冬至即将蹁跹而来。冬至,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农历节气,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过冬至节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汉书》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民间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冬至节俗更是风情万种。

  唐代诗人杜甫写有多首冬至诗。其《小至》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民间称冬至为“小阳春”,诗人把寒意逼人的冬至跟春天扯到一起,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字里行间,满含春风得意的舒畅惬意。然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诗人在此后潦倒失意之时写下的《冬至》,又是另一番心境:“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昔日冬至,聚饮做客,快乐无比;如今冬至,贫病交加,好景不再,令人感慨。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有一首《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该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冬至,当时,33岁的白居易新任秘书省校书郎,其时正好宦游河北邯郸。在那个朝廷放假,大家穿戴一新、欢聚问候的重大节日里,诗人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其空灵的诗心和独特的体验,展现了一幅冬至画卷,用“灯前影伴身”、“抱膝”思亲人,将浓浓的乡愁和思家之情倾泻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冬至夜》,则展现了诗人人性的另一面:“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岁月无情,已进入白发暮年的大诗人对冬至佳节也兴趣淡薄了,一句“坐索寒衣托孟光”,令人唏嘘!

  南宋诗人、词人陆游,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一生笔耕不辍,为后世留下了九千多首佳作,内容极为丰富。他在著名的《辛酉冬至》诗中吟道:“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天增岁月人增寿,自然规律。而胸怀天下统一大业的陆游,在两鬓斑白之时,依然把冬至看作添年加岁的节日,既展现了当时朝野上下对冬至的重视程度,亦让人们窥伺到了诗人一颗不安于就这样老去的心。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是苏轼的一首七绝:“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风萧萧雨霏霏的冬至日,草枯了,花谢了,而独居杭城的东坡先生却兴致勃勃,独自游览杭州名刹吉祥寺,这样的雅兴和洒脱让人敬佩。苏轼的胞弟苏辙也有一首《冬至日》:“佳节萧条陋巷中,雪穿窗户有颜风。出迎过客知非病,归对先师喜屡空。”一个在箪瓢陋巷中生活的人却不改初衷,节日里依然把儒贤颜子当“先师”来景仰,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如此两兄弟,堪称滚滚红尘中坚守一方净土的高洁之士!

  宋代著名女诗人朱淑真的《冬至》诗云:“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此诗与唐代诗圣杜甫的《小至》有异曲同工之妙:冬至佳节,喜庆热闹,黄钟击乐,以示庆贺,而阳气回升,葵影移动,寒梅盛开,柳树将绿,其春意渐浓。

  宋代诗人戴复古的《冬至》诗云:“年光流转寻常事,世事惊心感慨多。一岁修祥在云气,今朝云气果如何?”古人以云气美丑来测验休咎,如果云迎日出,云送日没,则是吉兆。除此以外,古人还青睐“红线量日影”,《岁时广记》卷三《添红线》下就有“冬至后,每日添长一线”的记载。此法在宋代诗人方岳的《冬至》中亦有呈现:“至日观书不几行,梅梢横月欲昏黄。汉宫红影无人见,未必能添一线长。”一线长,谓冬至后白日渐长。

  在众多描写冬至的诗词里,要数元代尹志平的《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更显大气磅礴,生机盎然:“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不仅道出了冬至的自然规律、时令玄机,更阐明了冬至的深意和本旨。正如有诗评所言:“其生机暗涌,天心契合,人心朗润,与时光同道,与自然同理,不愧为经典之作!”

  在又一个冬至节来临之际,品味这些流传千古、充满阳气的冬至诗作,感悟诗人笔下的五彩斑斓的冬至风情,将其与清香四溢的饺子一道细细咀嚼,其乐融融,其趣多多。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