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读书人为啥又叫“书呆子” 你知道吗

作者:肖明舒 · 2016-01-14 来源:津报网-城市快报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中国,读书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职业”,除了书生之外,自古对读书人的称谓颇多,有很多称谓还有一些有趣的来历。

  在古代,读书意味着功名利禄、出人头地,世人都会对读书人高看一眼。不过在他们没有取得功名之前,人们可以用“白衣秀士”来称呼他们。这个称谓来源于明代剧作家马致远的作品《岳阳楼》,其中写了一个名叫吕严的读书人:“当初是个白衣秀士,末流书生,上朝求官,在邯郸道、王化店遇着钟离师父,再三点化,终得成了道。”

  另外,在很多普通人看来,读书人都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因此对他们的称呼也与书籍和知识有关,《隋书·儒林传》记载,公孙景茂“少好学,博涉经史”,时人称其为“书库”。后世则将“书库”比喻为博学之士。元末的读书人宋濂因家贫而无力购书,只好到处借阅,读后还把书全抄下来,被人们称为“书迷”。

  从古到今,还有不少读书人只知死读书,做事情也不知变通、照本宣科,常做出傻事,还有一些关于读书人的称谓专门形容这样的人。

  南北朝时,宋文帝手下有个叫沈庆之的将军,有一天,皇帝想向北边扩展领土,沈庆之知道后极力阻止说,根据当时的形势,向北边扩展领土是不明智的选择。皇帝不但不听劝,还找了两个文官来和沈庆之争辩,沈庆之无奈地对皇帝说:“治理国就像治理家一样,要讨论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人,要问织布的事就要找织布的人。现在您要去攻打其他的国家,却找两个从没打过仗的‘白面书生’来商量,这场仗怎么会成功呢?”最终,皇帝没采纳沈庆之的意见,打了个败仗。后来,“白面书生”用来比喻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不晓得实际处理事情方法的读书人。

  类似这样贬义的称谓还有不少,比如《晋书·刘柳传》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傅迪的读书人,“好广读书而不解其意”,同僚刘柳评价他:“卿读书虽多,而无所解,可谓书麓也。”这里“麓”的本义是用藤条或柳条编的圆形盛器,而“书麓”比喻那些读书虽多但获益甚少的人。还有“掉书袋”一词,源于《南唐书·彭利用传》,书中记载,彭利用不顾对象和场合,“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从此,“掉书袋”讽喻那些喜欢旁征博引来炫耀自己学问渊博的读书人。

  还有“书痴”即“书呆子”一词,源于《旧唐书》,“痴”即傻,傻到读书读到不通世故,不合群,因此被人嘲笑。古代读书人也有以甘当“书痴”而自豪的,如陆游诗云:“客来不怕笑书痴,终胜牙签新未触。”意思是虽然沉溺于读书,有人会笑我太傻,但这总比那些把书放在书架上不读书的人更胜一筹呢,体现出了一种乐观自嘲的心态。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