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古代诗人笔下的咏猴佳句

作者:高福生 · 2016-01-15 来源:凯风湖南

网络图片

  当温柔和顺的羊迈着安泰的步伐,缓缓离去,神通广大、聪明机智的猴,一个筋斗将我们带到了农历丙申年。按十二生肖的说法,申属猴,人们通常称“猴年”。猴是人们最熟悉的动物之一,与猿相似,但比猿小,民间一般都把两者视为一种动物,称为“猿猴”。古代诗人对其多有吟咏,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句。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涉及猴的诗句:“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小雅·角弓》)”这四句诗的意思是:“不要教猴子爬树,像用泥来涂附。君子有美德,小人要来依附。”虽然这不是专门吟咏猴子的,但却是古籍中最早涉及猴的诗句,成语“教猱升木”亦由此派生而来。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操,在《薤露行》一诗中写有“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之句,其中“沐猴而冠带”系直接引用成语“沐猴而冠”。魏文帝曹丕《善哉行》诗中也写有“野雉群雊,猴猿相追”之句,后一句虽说仅有四字,却描写了猴猿相互追逐戏耍的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古人云:“猿猴之为物,跳掷于深林,厌饱乎梨栗,至逸乐也,而善啼;啼者,猿猴之哭泣也。”所以古代诗人咏猿,大多写它在峻石高林、冷月寒夜的悲啼,贯穿一个“哀”字。“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七哀诗三首》中有“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之句,虽未直接写“哀”,但以水声衬托,令人如闻其声。

  唐代以后,以“哀”写猴的诗人更多。唐代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李端的“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徐寅的“宿有乔林饮一溪,生来踪迹远尘泥。不知心更愁何事,每向深山夜夜啼”,明代薛蕙的“舟行转江峡,处处响哀猿”,以及川江古谣中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等,情景交融,凄清惨淡,寓意隽永,耐人寻味,使人油然而生出一种同情怜悯之心。

  但猴子并非只会以一副“哀怨”的面孔示人,也是乐观、灵性、活泼的象征。西晋诗人刘琨的“麋鹿游我前,猨猴戏我侧”,突出了猿猴与“我”的亲近融洽,让人如见其态;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秋浦歌》中这样展示:“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一个“飞”字,一个“弄”字,将白猿在枝条上下攀绕、来回搀拽的轻盈灵敏写得栩栩如生,颇具艺术魅力;宋代诗人陈允平在《观猿》中,也将猿猴的自由自在、灵动活泼、快乐逍遥写得诗情画意:“挂石攀云日半斜,乱山深处绝烟霞。香林月满僧归去,啼落春风几树花。”

  咏猴诗中有典故。《世说新语》载:“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断肠”典故由此而出,并被历代诗人广为用之。如唐代常建的“杳杳袅袅清且切,鹧鸪飞处又斜阳”、柳宗元的“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做断肠声”,宋代范成大《八场平闻猿》中的“雪涧琴心未是悲,须写峡中断肠时”等,都是用的此典,读后让人肠断心惊。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