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翻一翻古代“代课老师”的待遇

作者:老 谈 · 2016-01-20 来源:凯风湖南

  私塾是我国古代学制中的一种类型,是私学的一种,孔子是第一个开办私学且获得成功的人;过去的私塾先生,也没有什么正式的编制,也不由朝廷发放工资,都是由东家请来教授子弟,相当于现在的“代课老师”。

  学生随师学习,要付一定费用,并赠送礼物,这种礼物古人叫“岁修”,孔夫子教学时也收取学生的岁修,孔子曾说:“自行岁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其实,在孔夫子那个年代,所谓的岁修就是十条肉干。当然,在当时,先生并不是完全为了这几条肉干的,而是教师这个职业是很受人尊重的。据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载,孔子困于陈、蔡时,曾“七日不尝粒”,他的学生颜回经常拿菜来敬献老师,表明尊师的情感。

  私塾先生的待遇不高,生活也很清苦。清代《碑传集》中对私塾先生的待遇有一段描述:尹绾开了一家私塾教学,由于他学识渊博擅长教育,所以来学习的人很多,尹绾规定每个学生一年的“岁修钱四百或八百至千钱”。尹绾在自己家中开馆,按平均每个学童八百钱,要是二三十个学生,大概就有二十千钱(估计也就是现在两万元左右)。

  而蒲松龄却对私塾先生的待遇在《闹馆》中有描述:“束脩钱四千正七扣八折,要白银有八分就算一钱,要换银加两成银有市价,九二钞底二十你要包涵;一年正三百零五十四日,你出恭时在院内不许外颠,有一天不上学也要折算。”可见对私塾先生的工钱是卡得很紧的。

  而私塾先生是很辛苦的,蒲松龄说:“东村及西村,不止二三五。清晨便教书,口舌都干苦。方才教写字,又要教读古。先生偶出门,小子满堂舞。”再如“白日里费尽心机,到晚来依旧艨艟,《三字经》嚎得俺喉咙疼”。

  私塾先生的居住条件也非常恶劣。“塾堂三两间,东穿西又破。上漏并下湿,常在泥中坐。炎天气郁蒸,难学羲皇卧。一朝朔风悲,林端发吼怒。窗破不能遮,飕然入门户。一吹寒彻骨,再吹指欲堕。爆日无阳鸟,拨炉又绝火”;“两捆乱稻柴,一条粗衾布。虽有青麻帐,又被鼠咬破。夏间灯烬时,便受蚊虻蠹。倏忽秋冬至,霜雪纷纷堕。枕席凉如冰,四体难蹭蹉。三更足不温,四更难捱过。才闻鸡喔声,不寐而常寤。”

  而私塾先生的伙食,《闹馆》中说:“清晨时不吃面小米干饭,到晌午高梁面包些菜团;到晚来不动火客从主便,每一日两顿饭就算一天。”“用饭汤小碗满满一端,无筷子须得你自折梃杆,渴了时喝凉水使一木碗”。

  有个反映私塾先生饮食的笑话,是这样讲的:从前有位财主请一先生教子读书,他特别吝啬,对先生伙食非常差,只有萝卜一个菜。先生心中不满,但口中不说。一天,主人请先生饮酒,也想借机考考儿子的功课。先生嘱咐学生说:“令尊在席间如果让你对对子,你只需看我的筷子夹什么,你便对什么。”学生答应。次日席间,财主对塾师说:“蒙先生费心,令徒学业必有长进。”先生说:“小徒学业未就,对对子尚可。”于是,财主便出题“核桃”,学生看着先生,先生拿筷子去夹萝卜,学生便对“萝卜”,财主听了说:“对得不怎么好。”出“绸缎”让儿子对,先生又夹萝卜,学生便又对:“萝卜”。财主问:“绸缎怎么能对萝卜?”先生说:“萝乃私罗之罗,卜乃布匹之布,有何不可?”财主无言,又出一对:“鼓钟。”学生见先生仍夹萝卜,又对“萝卜”,财主瞪了儿子一眼:“萝卜岂可对钟鼓?”先生说:“萝乃锣鼓之锣,卜乃铙钹之钹,有什么不可以?”财主又说:“岳飞。”学生仍对:“萝卜。”财主说:“这可不行。”先生说:“岳飞是忠臣,罗卜是孝子,有什么不行?”财主听了大怒,责问道:“先生为何总教小儿用萝卜做对,难道先生只会教萝卜二字吗?”先生说:“东家天天叫我吃萝卜,我眼里看的是萝卜,肚里装的是萝卜,岂能不教令郎对萝卜?”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