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春联写满祝福

作者:孙长金 · 2016-02-05 来源:凯风网黑龙江

图片来自网络

  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喜迎新春佳节的到来。贴春联不仅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新年到美好祝福,还体现了中华民族春节文化的重要元素传承千年,独具魅力,经久不衰。

  贴春联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更是一种历史悠久传统的春节文化元素。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过年人们都会贴春联,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有些地区又把条状、不成对的春联称为春条。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每幅春联都有横批。

  春联,起源于桃符 (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 (即今春联 )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童年的时光里,关于写春联的记忆非常深刻,仿佛就在昨天。记得我小时候,每到过年,家里就会写春联、贴春联,也叫写对子、贴对子。我父亲在村里也算是个文化人,因为他读过高中,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在村里小有名气。于是,一到年根儿,他就开始忙起来,邻里乡亲都买来大红纸裁好,找我父亲帮助写对子,父亲也会欣然乐意为大家写对子。父亲的行书、楷书都写得很好,运笔流畅,章法得体,书写美观。父亲写对子的时候,我就在旁边观看,耳濡目染,有时候,也拿起笔来,在废纸上跃跃欲试,但是我写的字总是歪歪扭扭不成形状。这时,父亲就会手把手的指导我写字的姿势和怎样握笔、运笔等写毛笔字的基本功。后来,我写的毛笔字也有点儿模样了。春节普天同庆,写对子的内容有贴在大门上和房屋门上以及仓房、鸡舍、猪圈、水井旁及车上等地方,至今我还能耳熟能详,熟背下来。如,门上对子“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莺歌燕舞人间景,鸟语花香天下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等,还有“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吉祥如意”、“连年有余“等横批;再有诸如仓房上的对子“金仓富有千斤米,玉库永存万担粮”,横批“五谷丰登”以及车上的对子“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横批“出入平安”等等;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为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等。那些年,年年春节,写对子的内容,大致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一些比较传统的内容,但是,每年春节,当我看到这些门上贴着的父亲写的春联,我却感到格外亲切,并且感受到了那浓浓的年的味道,让我记忆犹新,很难忘却。八十年代,我已经长大,并且成为一名小学老师。这以后,每到春节,我就会接过父亲手中的笔为邻里乡亲写对子,虽然我写的没有父亲的好,但是乡亲们也很认可,而我也更愿意为大家写对子,从中得到了锻炼还有成就感。

  新的历史时期,春联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装帧美观富有时代感。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有些地方已经步入了小康生活。这时候,每到春节,卖春联的商家店铺很多,市场上摆摊卖春联的也随处可见,春联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祈求生意兴隆、恭喜发财、永保平安、家业兴旺等内容,应有尽有,家家户户可以挑选自己满意的对子,而像我小时候那样父亲用手写的对子在我们乡村几乎看不到了,当然,在我国一些地方还有一些地方仍然保留传统的方法,用手写春联,并且还有一些著名的书法家为人们奉献墨宝书写春联。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中国人过年贴春联都是必须的,因为这一过年习俗已经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春节的符号。如今的春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产业,春联都是印刷的,外表装帧十分美观,这是手写春联无法相比的,春联上的字体齐全,镀金的字体金光闪闪,还配有生肖的精美图案,这样的春联贴上去显得很美,也很大气,春联和福字、窗花、以及大门上的大红灯笼,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让春节期间,家户户焕然一新,更增添了喜迎新年的节日氛围。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黑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