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蓝印花布:花开两朵 共承一脉

作者:佚名 · 2016-03-20 来源:中华网文化

  蓝印花布,至朴至雅,有种地老天荒的安宁,似乎前一秒尚为红尘俗世所扰,后一秒就在这蓝白相间的素净之中心如止水。而印熠生辉暑期社会实践团追随着这一抹蓝韵来到了嘉兴桐乡。

  寻找文化广场 探访非遗展馆

  非遗馆蓝印花布展区内,缩小版却逼真的印染流程模型生动的展现了蓝印花布制作工序,展柜中摆放着的印染工具与布料透露着岁月的痕迹。岁月无情人有情,印熠生辉实践队通过多渠道了解到蓝印花布的发展现状离不开两位重要人物——周继明与哀警卫。

 

  图为非遗馆内古朴的蓝印花布

  拜访省级传人 观赏展厅精品

  当花色繁多的进口棉布铺满整个城市,当大规模的机器化作业步步蚕食手工制作,仍有人坚守着纯手工印染的蓝印花布,他就是桐乡蓝印花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继明。7月19日,印熠生辉实践团的全体队员来到桐乡蓝印花布厂有限公司。热情的周老师领着队员们参观了位于企业内部的蓝印花布展览厅。交谈中我们得知,早在80年代,周继明先生就带着他的蓝印花布作品远赴日本交流,回忆往事,周老师言辞诚恳,目光满足而踏实。参观完蓝印花布制作工序后,我们对周老师进行了采访,问及蓝印花布的未来发展时,他表示想借着古镇开发,在企业附近建一个较大的印染技艺活态展示馆,让人们直接地参与到印染蓝印花布的过程中。队员们纷纷表示赞同,最终非遗文化的保护还是要回归到人们本身,直接参与的感受远胜于单纯的欣赏。但同时,当被问及企业处境时周老师有些黯然神伤,机器印染不断冲击蓝印花布手工制品的现状让他对企业未来的产品定位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许,只有亲眼看过蓝印花布的纯手工制作,才会倍加珍惜手工制品。

 

  图为展览馆内独具特色的纯手工蓝印花布

 

  图为与省级非遗传人周继明先生的合影

  桐花开二朵,并枝承一脉

  崇福有继明,石门有警卫。暂别坚守传统的周继明先生,队员们寻觅另一位重要人物——哀警卫,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嘉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印熠生辉实践团队来到桐乡市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真真正正地观赏学习了从源头到生产加工蓝印花布的流程。在与刻版、上浆师傅的交谈中了解到,如今的刻版材料不仅仅只是纸,更多的是采用塑料制版,既可以省去为防止纸型受潮而再三上桐油的工序又提高了效率。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对蓝印花布生产性保护有了更有力的支持。

  两排染缸有序排列,染缸上方悬挂着一个个的支架,一一对应,运用定滑轮的工作原理,经过初次加工的布匹被架上绳索,缓缓置入蓝靛浆水中,数分钟后再缓缓拉出水面,与空气氧化,再染色,再氧化,这样十几道工序。等到最后一次的染色氧化后,这一架布匹才算染色完成,拖至旁边,再次晾晒,去灰,剥落最初印有黄豆石灰粉的花纹,再经过洗涤,就成了让我们心驰神往的那一抹蓝韵。而后,队员们和哀警卫先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并针对一些问题对他进行了采访。哀先生耐心的进行了回答,还向队员们透露近期活动——将邀请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等教授来此进行关于蓝印花布纹样设计的交流学习。

 

  图为向哀警卫先生学习交流

  回访职能部门 发放问卷调查

  21日一大早,队员们如约对桐乡市文化馆陈副馆长进行采访,,同时还获得了相关资料,包括《崇德小学2015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教学基地成果展》、林汉杰《民间蓝印花布图案》一书等。桐乡市文化馆、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众多工作人员的努力更让队员们心生佩服。接下来的一天,实践团队先后来到桐乡市图书馆等地,发放关于蓝印花布的问卷调查,在了解民意的同时也为蓝印花布知名度的扩展做出了一份努力。

 

  图为队员们与文化馆陈馆长亲切交谈

  迷情江南乌镇 奇遇东栅老人

  实践团队在此行的第五日正式踏上乌镇之旅,尽管疲惫奔波,但队员们仍打起精神,在乌镇的西栅景点处对外地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虽屡屡受挫,但仍坚持不懈,力求得到旅客对蓝印花布最真实的反馈。在行进途中,队员们不知不觉来到了南栅,邂逅了制作加工蓝印花布的俞师傅,他的切身讲解让队员们收获良多,也对蓝印花布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思考。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