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广陵古籍刻印社:雕版印刷术的传承

作者:佚名 · 2016-05-04 来源:才府网

  在江苏省扬州市有一个名叫广陵古籍刻印社的地方,虽然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具体位置,但广陵古籍刻印社生产的线装书却得到了“国书”的美誉。而且广陵古籍刻印社是国内唯一一家完整传承了雕版印刷技艺的单位,现已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广陵古籍刻印社和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技艺是扬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唐朝延续至今,曾几度辉煌。1958年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成立,承担起了雕版印刷技艺传承的重任,该社至今保存着全套雕版印刷工艺,集中着一批雕版印刷艺人,继续采用传统工艺印刷线装古籍。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是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世界非遗传承单位,是全国最大的古籍线装书生产基地,目前全国唯一完整传承雕版印刷技艺的单位。从1996年开始,推出了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线装书《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邓小平文选》等一批著作,从此声誉鹊起。

 

  雕版印刷技艺,早就和新闻业者血脉相连。从全国各地收集到的近30万片古籍雕版版片曾堆放在高旻寺的旧宅中,险遭毁灭,正是一篇“内参”,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批示。现在,广陵古籍刻印社经过调研、策划,保护传承发展已走上了快车道。雕版印刷技艺展示馆完全可以打造成世界级的馆,雕版印刷技艺在全球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已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于2009年9月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广陵古籍刻印社成立了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培养雕版传人,出版雕版图书,传承雕版技艺,为弘扬传统文化尽心尽力。

  该社推出的《扬州雕版印刷丛书》,已完成影宋新雕《论语》和《孙子兵法》的出版,正在新雕《十竹斋笺谱》和《唐诗三百首》等图书,雕版线装图书以其高雅的品位和珍贵的版本收藏价值,越来越得到读者的喜爱。广陵古籍刻印社早已成为国内线装书生产的“龙头”,生产的线装书得到“国书”的美誉。

  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史:

 

  雕版印刷术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雕版印刷术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僧尼信众。1966年在西安市西郊西安柴油机械厂发现雕版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刻印于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9世纪时,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起,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前后二十二年刻印了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臻于完善,尤以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阳、四川的成都刻印质量为高。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张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经》,费二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雕版达十三万块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元、明、清三代从事刻书的不仅有各级官府,还有书院、书坊和私人。所刻书籍,遍及经、史、子、集四部。

  彩色套印于北宋初年就在四川流行有“交子”,即用朱墨两色套印的纸币。14世纪时元代中兴路(今湖北江陵),用朱墨两色刊印的《金刚经注》,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到16世纪末,套色印刷广泛流行。明代万历年间的闵齐、闵昭明、凌汝享、凌初、凌瀛初都是擅长套色印刷术的名家,清代套色印刷技术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种套色技术与版画技术相结合,便产生出光辉灿烂的套色版画。明末《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都是古版画的艺术珍品。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清朝极品败家子之载澄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