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老土”竹编:先有工 再有艺 指尖上的芭蕾

作者:刘妮丽 · 2016-05-10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佛肚轩瓷胎竹编作品

  作为川派竹编的传承人,来自四川成都的程丽自幼跟随父辈学习竹编技艺。在四川,她就和家人一起用竹子编出篮篮筐筐,拿到集市上卖。如今,她创办的上海市佛肚轩竹文化创作中心(以下简称“佛肚轩”),其中的《心经》、《隐形观音》等作品在国际博览会上多次获得金奖。竹编艺术开始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间艺术之美和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

  “老土”竹编闯入大都市

  1996年,程丽从四川来到上海,把竹编这门中国传统手工艺也带到了上海。但她发现,上海是一个追求现代感的大城市,竹编似乎与都市化的上海格格不入,显得十分“老土”,竹编在上海发展得非常缓慢而艰难。

  虽然中国竹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竹编也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并没有多少人知道竹编。随着程丽不断开辟竹编创新手法,将传统竹编与现代生活方式接轨,程丽的竹编作品开始受到人们关注,竹丝画和竹丝扣瓷便是程丽主要的创新作品。

  由于城市里没有竹子,每年冬天,程丽便回到四川老家取竹料。在冬至之后、立春之前,程丽从500多种竹子中选出慈竹、备好竹料,处理好以后再带回上海。100斤表面无刮痕的竹子经过数十道工序处理后,被加工成重一两左右细如发丝般的竹丝,再经过挑、破、压等工艺,编织出惟妙惟肖的竹丝画。

  “竹子不值钱,但手工的价值很高。”程丽表示。例如,细如发丝的竹丝跟瓷器结合编成的瓷胎竹编便是“千锤百炼”而成的作品。每年,程丽往返景德镇两三次挑选瓷器,在瓷胎基础上再创造。她有一套严格的产品筛选标准,一窑瓷器有几百个,颜色、形状各方面都符合她要求的,最多能挑出50个。

  现在,程丽尝试做竹编包、竹编花器、竹编茶席、竹编书法、竹编佛像、竹编画等,在所有竹编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竹编隐形佛像,作品在一定的光线下呈半透明状,转动作品时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先有工 再有艺

  在程丽的不断努力下,竹编开始在上海独树一帜,深受一些白领的喜爱。人们渐渐发现,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更需要静谧的空间,而传统手工艺可以让人安静下来,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领略传统手工艺带来的乐趣和对心灵的洗涤。

  令程丽遗憾的是,尽管国家对手工艺的扶持越来越多,但愿意静下心来学习竹编手艺的人却越来越少,竹编的传承遇到较大问题。“竹编学起来很枯燥,有些学员问我,花这么长时间学手艺,到底能赚多少钱?很多人喜欢竹编,但坚持下来学习的不多。”在程丽看来,学习竹编必须经过时间磨练方可成气候,所谓手工艺,必须先有工,再有艺。为了更好地传承竹编技艺,两年前,程丽开始和残联合作,向残疾人授课。这些学员很努力,一年下来,就可以编织出简单的花瓶、灯罩等生活物品。

  为了更好地拓展竹编市场,程丽开始与一些品牌合作,给品牌代工做贴牌生产,“我们的手工艺贴上对方的牌子,产品价格卖得很高,但属于竹编艺人的利润并不多。”程丽表示。

  几年前,曾有投资方找到程丽,希望投资一笔资金,垄断竹编市场,程丽只要“按需生产”就行。但随性的程丽不想被约束,而且她认为,以手工为主的工作室,根本没有太多精力快速扩张,无法达到投资方的要求。于是,她婉言谢绝了投资人。

  现在,位于上海M50创意园的佛肚轩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欢,参观、购买者越来越多,可是,程丽又开始犯愁了,以前不为人知、没有市场的竹编,现在却供不应求、经常缺货,因为会这门手艺的人太少,竹编产品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

  做中国的“爱马仕”

  “现在,定做竹编产品都需要排队,客人订货后我们就开始做,因为人手太少,可能需要提前半年、一年预定。有些客户是为收藏竹编作品,有些客户则是贴牌生产的商家。”程丽表示。佛肚轩的经营模式和爱马仕的“饥饿营销”不谋而合,不同的是,爱马仕是主动谋划饥饿营销策略,而佛肚轩却“被动”成为饥饿营销者。程丽希望把自己民族的东西做好,让国人景仰自己国家的品牌,而非盲目痴迷外国所谓的奢侈品,让外国人为中国的工艺痴迷。

  程丽潜心研究原始手工艺,她一直坚持用火烤、用手工劈竹子,因为机器劈的竹子会断掉,机械再精细也没有传统的味道。她还潜心佛学,经常到江苏南京鸡鸣寺给师傅做义工。在程丽的作品中,与佛学相关的人物字画也越来越多,佛肚轩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程丽的《清明上河图》、《五牛图》、《伟人颂》、《隐形观音》、《兰亭序》等数十件作品在国家和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身为手工艺人,程丽潜心竹编艺术,并以竹编艺术为载体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间艺术之美和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尽管她不善言辞,但在她心里,始终保持着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之心。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清朝极品败家子之载澄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