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徽州木雕:“说”徽州话 讲述古今徽州故事

作者:佚名 · 2016-05-12 来源:才府网

  徜徉在黄山脚下。村口,有高大的石雕牌坊;古民居内,有精致画梁雕栋及家具,尤其是那些木雕,大型的有民间故事、佛教传说、戏曲人物;小型的有走兽爬虫、花鸟山水,木雕中特殊的文化寓意,令人终身难忘。仔细玩赏便会发现,这些木雕是在用徽州话向人们讲述着古今徽州的故事。

 

  雕出的徽州社会

  在黄山脚下的西递村,有一座古民居,名叫“惇仁堂”,堂内一幅不大的木雕,一直被业内奉为“木雕群星”中的精品。

  惇仁堂是清朝著名徽商胡贯三的故居。胡贯三当年在徽州拥有三十六典、七条半街,是“江南六富”之一,与当朝大学士、歙县人曹振镛是亲家。据说,惇仁堂就是当年为了迎接这位亲家而建的。惇仁堂正厅两旁各有厢房,那幅内容“独特”的木雕,就镶嵌在厢房的窗户上。

  这幅木雕长约一尺,宽三寸许,是一幅小型制作。画面上有两个人物,一名是年轻的妇人,正倚门眺望。顺着她的目光,远处是一个中年男子,夹着雨伞,背着包袱,正行色匆匆地往家赶。背景是连绵的山岗,茂林修竹间,一条羊肠小道蜿蜒而出,男子就是从这条小道上走来的。

  这幅木雕虽然尺幅很小,但一山一水,一木一石,层次分明。人物虽长不盈寸,但神通逼真,栩栩如生。年轻妇人凝神远眺,神态忧戚专注,流露出盼望亲人归来的脉脉情思;男子则风尘仆仆,行旅困顿而行色匆匆,一副归心似箭的神态,整幅木雕构思精巧,造型优美,表意深刻。

  胡氏后人称,这幅木雕其实就是胡贯三当年外出经商、家人在故里常年渴盼他归来的真实写照。

  像这样,除了有超群的木刻技艺,又能真实刻画现实生活的木雕,古今中外,都是十分鲜见的。

  与惇仁堂同样题材的木雕,在徽州不止一处。这些木雕是否出自同一木刻大师之手,不得而知。同一地区,木刻艺人相互借鉴,以表达同一感情的现象,应该也是可能的,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是也。

 

  与时俱进的徽州木雕

  当代徽派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新一代竹木雕刻大师曹篁生的新作《和谐》,无论从表达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堪称与时俱进的代表作。这幅木雕作品利用“荷”与“和”、“蟹”与“谐”谐音的特点,表达的是“和谐”的社会主题,但画面中却是两只螃蟹爬伏在荷叶上,螃蟹钳爪纤细,神态活泼;荷叶在水面上随着轻风,舒展翻卷,旁边还点缀着莲子、荷花,情趣盎然,堪称一代新人的代表作。

  曹篁生还有一件木雕作品——《徽商荣归故里图》,也是一幅生动的徽商生活图景。画面内容丰富,但表现手法极其简练。在外行商发达的徽州富贾,赶着满载财宝的牛车,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地奔向日夜思念的徽州故里。背景层峦叠嶂,烟雾缭绕,古木参天。咆哮的山水从深山茂林中倾泻而出,牛车通行的山路,一半淹没于水中,一半露在外面,不说随时有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风险,至少给观者留下了山路艰险的深刻印象。木雕以紫檀为原料,构思巧妙,刀法老辣、娴熟,深浮雕、圆雕、镂空雕相结合,表现了徽商叶落归根的浓厚乡土气息。曹篁生说,这幅《徽商荣归故里图》在构图设计上,他酝酿多年,十易其稿;在雕刻创作中,他也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兴致所至,常常挑灯夜战,通宵达旦,前后历时一年多。2006年,在宁波召开的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首届“华茂杯”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上,曹篁生的这件《徽商荣归故里图》荣获金奖。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个金奖的获得,一是褒奖它的雕刻技艺,二也在于它反映了生动的社会内容。

  如众所知,木雕的出名,往往与当地出产名贵木材有关系,像出产在海南的黄花梨,因为它的生长周期慢,前期采伐严重,导致目前市场上已每公斤按万元计算了。用这种“天价”木材制作家具或其它木器,上面什么都不雕,素面朝天,也是价格不菲的;如果锦上添花,当然就价值连城了;如果上面的木雕是直接反映社会实态的,那就成稀世之宝了。

  用艺术形式反映社会,无论是歌颂的、鞭挞的,还是纯粹记录的,这都是艺术职能的体现。木雕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现在人们看到的,多是一些传统题材:如《杨家将》、《刘海戏金蟾》、《文王访贤》、《观音送子》等等,还有一些装饰性的回文、动植物图案等,像惇仁堂内的木雕“徽商回乡”这样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可谓凤毛麟角。

 

  “会说话”的徽州木雕

  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徽州木雕,当地百姓的理解方式是特殊的。千百年来,他们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在解读着这些木雕。

  人们在徽州的古民居内,能不时见到刻有蝙蝠的木雕。蝙蝠,头和躯干都像老鼠。对这种形象,老百姓并没有什么好感,至于它能依靠自身发射的超声波来判断障碍物的“特异功能”,在古代并没有被人们发现。它的形象出现在祠堂、民居正厅等重要场合,其意义何在?游人百思不得其解,可在徽州人看来,这是个特别简单的问题。“蝙蝠”,是“遍地是福”中“遍”和“福”的谐音,而福祉、福气,本身是个抽象的概念,如何在具体的雕刻作品中展示这些抽象的东西?蝙蝠成了一种最好的载体。

 

  顺着这种思维,人们便能很顺畅地理解木雕作品中的鹿、鱼之流了。鹿,是“禄”的谐音;鱼,是“余”、“裕”的谐音。福禄永寿,连年有余等美好愿望,全部寄托在木雕作品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形象寓意,比如木刻中的龟、鹤等,往往都出现在老人的活动场所:卧室、厅堂等处,喻示着长寿;狮子,往往出现在祠堂和牌坊中,喻示着威武和权威。

  木雕中的这些特殊语言,往往是与石雕、砖雕及家具互有配合,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风俗图画,如厅堂中的八仙桌两边,一般都配有官帽椅。官帽椅的线条流畅,简捷,两条前腿下面,往往有一般人不经意的木刻“平步青云”;厅堂中间几乎全是福寿字画,配以励志、警世的楹联,而长条几桌上,则一律是东边放瓶,右边置镜,中间放着一座钟,以讨得“终身平静”(钟声瓶镜)的口福。

  这些传统的木雕题材,一直延续至今,它之所以能千年不变,乃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为百姓所喜闻乐见,体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木板作书页

  徽州建筑中的木刻,是一种民间艺术,它反映的内容,也多是民间传说,或坊间百姓口头流传较多的剧本、词话小说。一方方木刻,恰似一页页纸书,记载着这些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

  如《郭子仪上寿图》,宣扬的是民间十分推崇的多子、多福的观念。说的是郭子仪60大寿,他有7个儿子8个女婿,都在朝廷为官,每人手里拿一块笏板,铺满一床,熠熠生辉。当时他已儿孙满堂的盛况,而且他一辈子驰骋疆场,战功卓著,最重要的功绩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平息安史之乱,是朝中重臣。郭子仪当时已不能完全认出他的100多位孙子,子孙们向他行礼,他就点头答礼,认不得是谁。在民间,郭子仪被视为福禄寿考全沾的有福之人,他本人被看作为“大富大贵”的象征。民间画师、工匠都以他为题材,创造很多关于他的构图,想通过这种形式祈得福禄寿,所以民间才有“郭子仪上寿图”,郭子仪大富大贵彩画,郭子仪祝寿金银丝绣,郭子仪上寿磁器筒瓶,郭子仪上寿挂屏,等等。

  《二十四孝图》,无疑,宣扬的是孝道。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人郭居敬辑录中国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通俗读物,有序有诗,用来教育儿童,可谓“孝道乃从娃娃抓起”。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经常见到这类题材的图案。徽州木雕中的24孝图,可谓比比皆是。

  另外,还有木雕《精忠报国图》,说的是一个“忠”字;《桃园结义》,说的是一个“义”字。

  徽州自古山多木多,这为木刻艺术的发达提供了物质条件。徽州人以商促学,以学求仕,以仕保商,这种内敛的品质,塑造了外观简洁、内里雕梁画栋的徽州木雕。

 

  游离在“中心”之外?

  不知从何时起,有人给中国木雕界划出了“四大中心”,它们分别是: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和金漆木雕,其中没有徽州木雕的影子。

  当然,作为安徽人,我们不能因为“四大中心”中没有徽州的影子就“撒气”,我们还是先冷静地看一下“四大木雕中心”的特点。

  东阳是个地名,在浙江。东阳木雕,主要是黄杨木木雕,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而作为“第二大中心”的,又叫“黄杨木雕”。顾名思义,它是用黄杨木作雕刻用材而得名的,发源于浙江省乐清。第三是龙眼木雕,产自福建。龙眼即桂圆,龙眼木雕即以桂圆树及桂圆树根雕刻的。第四是金漆木雕。在木雕之上,涂以金漆,事实上,这是木雕的装饰,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技法。

  由此可知,这种划分,从逻辑上看是混乱的,它一会儿以产地为参照系,一会儿以材质为参照系,一会儿又以技法为参照系。如果以产地来命名,对于木雕、甚至于竹雕、砖雕、石雕等来说,显然缺乏科学性,因为只要有木雕、竹雕、砖雕、石雕,自然就有产地,产地不是这些工艺品本身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业内人多以木雕的技法、材质或产量标准来给木雕、竹雕、砖雕、石雕等冠名。而从技法、材质或产量看,不论选择其中的哪一项作标准,徽州木雕都足以与那“四大中心”相媲美。

 

  先说木雕的产量或数量。徽州城乡到处可见木雕,民居、书院、祠堂、桥梁、甚至牲畜棚圈、路亭塘堤,目之所及,无处不有。它不像某些地区的木雕,只集中在屋舍、窗户,徽州木雕其分布范围之广,是任何一个“中心”无可匹敌的。从材质上看,徽州木雕有用紫檀、红木、黄杨木、楠木、银杏等各种名贵木材的。技法上,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变化多端。木雕的内容上,除了各大中心都有的、传统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之外,还有徽州本地特有的风俗画面,是用徽州本地的“特殊语言”,在“讲述”本地特有的故事。

 

  正如曹篁生所说的,是否被列为“几大中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木雕本身的技艺和内容。技艺上,之所以能跻身全国大师之列,差别是不会很大的;而内容上的创新,则是体现大师水平差距的一个重要参数。曹篁生强调说:“民间传说和故事的木雕作品,全国各地都有,而徽州木雕能在这些庸常作品中脱颖而出,原因是徽州木雕作品中能不断涌现一些与时俱进、直接反映徽州社会生活的新鲜血液。”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清朝极品败家子之载澄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