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北京旧时河流纵横 西郊南郊被誉为“江南水乡”

作者:高世良 · 2016-05-20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过去地下水极为丰富,是泉源遍地、河流纵横的地方,可称北京为“泉城”“水城”。因为北京名胜古迹多,这些泉源多聚集郊区而被忽略。

 

  北京西郊

  南苑、通州西南地区古时有大面积的沼泽地,曾是辽金时期皇帝的狩猎场。通州有著名的延芳淀、呼鹰台,据记载延芳淀“方数百里”。南苑为210平方公里的沼泽地,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园林,元代称飞放泊,明代称南海子,清代称南苑。乾隆帝对南苑水资源进行过详细核查,确认有水泉117处,湖泊25处,水面约6000余亩。南苑建有晾鹰台、大台子、三台山等10座封土台,是皇帝纵放海东青捕捉天鹅、大雁的地方。北京西郊、南郊河湖密布,绿树成荫,稻田遍地,鸟语花香,称为“江南水乡”。

  发源于北京本地区的一些河流就是由大泉眼形成的,如凉水河、通惠河、小龙河、莲花河、凤河等。凉水河是北京市的一条主要河流,全长58公里,发源于丰台区卢沟桥乡水头庄,因当地有一大泉眼名凤泉,成为凉水河的发源地,此地一个自然村而称“水头庄”。通惠河是元、明、清三代京城的运粮河,元代由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开发昌平白浮泉水,沿西山修引水渠,汇聚今昆明湖,东流入京城,直达通州,全长82公里。到清代白浮泉水源不足,改用玉泉山水。京南小龙河发源于新宫村北边的一亩泉(因泉源面积大约一亩许而得名),小龙河全长7.7公里。乾隆年间曾在小龙河上修建了槐房、庑殿、旧宫石桥,起闸水、过往车马作用,现石桥尚存。此地流传着一亩泉吞黄牛的传说。上个世纪60年代南苑公社曾在一亩泉修建水塘(当时号称“一号水库”),灌溉农田。南苑地区马路边沟有很多泉眼,长年汇聚成小河,农民用龙骨水车灌溉稻田。丰台区的马草河里可见到很多突突冒水的泉眼,泉眼成为河流的源泉,马草河明流暗伏,十里伏流,十里泉涌。那时京郊各条河流湖泊都是清澈见底,鱼虾畅游。

  过去北京地下水资源丰富,掘地一二米即可见水,京城饮用水多就地打砖井用井绳提水,京郊菜农是打砖井用人力吊杆或畜力水车灌溉,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逐步发展机井用动力机械灌溉。有的砖井因地下正碰到大泉眼上,形成井口溢水,而成“满井”,“满井”是北京的一个景观。明代《帝京景物略》、《长安客话》等书都介绍了安定门外的“满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百亩一润,所谓滥泉也。”古井“径五尺余,飞泉突出,冬夏不竭。……水常浮起,散漫四溢”。初春时节许多人前去游览,不少诗人写了赞美的诗篇。上个世纪50年代我曾在丰台区看丹村亲眼目睹了雨后田间砖井水满至井口并从井口向外溢出的现象。京郊许多住户在院内向地下锥10米左右的铁管,安装手动压水机可解决用水问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丰台镇西边有一大片挖砂石形成的卵石坑,人称“碴子坑”,面积约2平方公里。该地位于永定河东边,永定河渗透水在此地冒出泉水,形成许多水塘,丰台区曾组织干部、群众在碴子坑义务植树,开展游泳活动。碴子坑之泉水为丰草河(丰台至草桥)的发源地。

  上世纪70年代后,由于雨量减少,大规模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修建官厅、三家店水库后,三家店以下永定河断流,这些泉源逐渐枯竭。自1965年至2004年北京地下水位大约下降了59米,平均每年下降约1.5米。现在开采地下水的趋势有增无减。工业、生活废水成为这些河流的水源,从而使河流受到污染,虽经多次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却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原来众多的自然湖泊、泉水湖泊,今已无存。现在的湖泊多是人工湖,引水注入或用机井抽地下水充注。由于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农村改由打深机井用深井泵灌溉农田。现在北京水源已呈现紧张趋势,由密云、官厅、怀柔、平谷等地表水库供北京城市用水,也造成水库贮水量不足,为此近年来多次由河南、河北、山西一些水库向北京官厅、密云水库调水。国家兴建了南水北调工程,引长江水供应北京用水。

  水是城市的命脉。过去水源充沛,人们不以为然,好像水是取之不尽的,现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有“临渴掘井”的谚语,不能到水源枯竭之时,临时抱佛脚。如何增加水的资源呢?我天天看电视台气象预报,北京年降雨量比过去减少,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为什么比北京降雨量多?需请气象专家答复:是否那里森林面积多,雨量就多?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北京地区就应继续多植树,增加绿化面积。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清朝极品败家子之载澄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