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威尼斯商人》:可疑的爱情 友情及正义

作者:张冲 · 2016-05-30 来源:北京青年报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威尼斯商人》2015版海报

  这样的戏剧到底归喜剧还是正剧,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严肃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剧中的细节或“漏洞”提出了更为严肃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使莎士比亚喜剧更为深刻,也使阐释和表现具有更丰富的可能性。正所谓“义从断处生”。

  莎翁喜剧多演浪漫故事,戏里姑娘聪明美貌,小伙纯情呆萌,虽有小争小斗,最后皆大欢喜。但是,还有两部因剧情提出的话题相当严肃而常被归入“问题喜剧”,一是大名鼎鼎的《威尼斯商人》,一是读者可能略有所闻的《一报还一报》,前者的族裔信仰冲突差一点闹出人命,而后者则揭露批判了“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社会问题,很像是莎士比亚写的一出反腐大戏。但笔者在此所谈,不是两剧主题中提出的问题,而是向来被人忽略的诸多细节,那一个个细节就像是一处处“漏洞”。

  《威尼斯商人》似乎具备了莎士比亚喜剧的所有元素:女扮男装造成的身份误会引发连连笑声,慷慨友善战胜了吝啬仇恨,爱情与友谊经历误解坎坷,最终在月下乐中达到美满。要说问题,似乎除了夏洛克的犹太人背景使这出戏很难跨过族裔情感与政治正确的考量外,就没有太多可说的了。其实不然。仔细读一下剧本,我们很可能会生出许多疑问,每一个疑问都可以对喜剧之“喜”釜底抽薪。

  就说“爱情”吧:作为情节中爱情主线的自然是巴萨尼奥与鲍西亚终成眷属的爱情,可是,巴萨尼奥在剧中第一次上场向安东尼奥借钱时的第一句话,竟是“在贝尔蒙有一位姑娘获得了丰厚的遗赠”。请注意:没有姑娘的姓名,没有对姑娘相貌的描述,却只有钱、钱、钱。当然,这位纨绔花光了家产,一心想凭婚姻将女方的钱财全部收入自己囊中,认钱不认人,岂非自然?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情不顾一切,如何能相信巴萨尼奥有半点这种情感?是啊,听听鲍西亚在安排选匣时对侍女发的那一声感叹:“活生生女儿的意愿却要受死去的父亲横加束管。”原来,挑匣选婿是亡父之命,金银铅匣,选中即得,哪里有爱情的份?再接着看,当巴萨尼奥选了藏着鲍西亚肖像的铅匣子时,姑娘长长一段台词,不仅将刚才还在自己名下的动产不动产全数交付给了巴萨尼奥,连自己也交付了出去,还一再贬损自己的聪明智慧与美貌,这与爱情有半点关系吗?

  再看看另一对“情人”:基督徒小伙子洛伦佐与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这是跨种族跨信仰的一对恋人,或许他们之间还真有爱情可言,但剧情表现出来的,是女儿趁父亲外出办事与情郎私奔,卷走了父亲的全部财产,还皈依了小伙子所信仰的基督教。在现实生活中,因爱而改变信仰者,爱情可贺,勇气可嘉,但在《威尼斯商人》里,私奔、掠财、改宗,似乎都被用作打击夏洛克的工具,用以旁证他孤家寡人、连女儿也弃他而去。可是,为了自己的爱情,剥夺了亲人的全部生存条件,天理道义在哪里呢?这样的爱情能受到祝福吗?

  即使是“友谊”,也不大经得起推敲。巴萨尼奥一得知安东尼奥身陷囹圄,立刻拿着靠结婚获得的丰厚财产前去搭救,在法庭上慷慨地提出可以拿出本金三倍六倍的数额,换回朋友的那一条命,这的确有一点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感觉,当然,在当代观众眼里,这不免有重友轻色之嫌:毕竟,要动夫妻共同财产,也得事先商量一下吧。不过,最大的问题是在全剧结尾:在柔和月光下,和着浪漫的音乐,台上七位主要人物中三对夫妻翩然起舞,欢庆爱情圆满婚姻成功,偏偏只留下为这一切提供了金钱和友谊保证、差一点赔上性命的安东尼奥,孑然一身。谚云:一人向隅,举座为之不欢。所以,这欢快的场面,竟然还是有一点很不协调的元素在作怪的。这场面该怎么调度?安东尼奥如何“融入”那三对情侣的欢乐中?还是就用一脸懊丧忧郁,让人体会世事总难全的哲理?莎士比亚没有写,难题留给了未来的编导演们。

  与《威尼斯商人》中的种族信仰冲突一样,《一报还一报》的问题同样严肃。维也纳公爵不忍重罚违法乱纪者,遂使国内纲纪松弛,便暂时隐身告退,让以刚正不阿闻名的副手安哲鲁主政。安哲鲁乱世用重典,拿让情人未婚先孕的克劳迪奥开刀,以儆效尤。克劳迪奥的姐姐伊莎贝拉前往求情,安哲鲁先是义正词严地断然拒绝,但很快就因伊莎贝拉美貌聪慧而动了淫心,以职务权势之威,逼迫这位已许身修道院的姑娘就范。最后,微服私访的公爵设计,当众揭露安哲鲁的真面目,还顺势回来重掌大权。本来,这就是一出悬念紧扣、台词震撼的情节戏,放在喜剧类里十分勉强,无非一是没有死人,二是仍然以一场婚姻(安哲鲁中计在被他抛弃的姑娘身上留了种,被迫结婚)告终。

  其实,这出戏还隐藏着几个更大的问题:作为第一把手的公爵,治政无方,为什么要让副手来顶包?既然副手有刚直不阿的美名,为何还要微服私访,违反“用人不疑”之道,而既用且疑,难道是副手有什么问题让他觉得不足以信任?到最后公爵出来揭露副手真面目,俨然是正义公理的化身,他的回归也顺理成章。这是不是公爵原来就设计好的套路?明知副手难过美人关,却偏要让他来独当一面,犯下大错,顺水推舟地把他弄下去,好剪除自己左右之患?如此,维也纳政坛的这一趟水,恐怕也太深了一点。即使不考虑上面这些问题,公爵本人的道德品行,其实也是大有疑问的。剧中结尾处有一细节,多不为人注意,在安哲鲁被揭露、颜面扫地之后,伊莎贝拉向公爵千恩万谢,可未曾想,公爵竟向她提出要娶她为妻!而一般来说,女子既许身修道院,即便尚未进驻,尘缘已绝,世人不能向其提出非分之请。贵为公爵,当明此理,明知故犯,与此前安哲鲁乘人之危有什么两样?不过,莎士比亚还是把诠释的责任留给了未来。在戏里,公爵刚意味深长地对伊莎贝拉说出“把你的手给我”,随即转了话题,“还是等时机合适了再说吧”。是什么让他转题的?是伊莎贝拉的微表情或微动作?因为此后几十行台词,讲的都是别人的事,大有掩饰尴尬的可能,直到最后,我们没有听到伊莎贝拉的一句应答,只有公爵的满口许诺。

  这样的戏剧到底归喜剧还是正剧,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严肃的问题,剧中的细节或“漏洞”提出了更为严肃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使莎士比亚喜剧更为深刻,也使阐释和表现具有更丰富的可能性。正所谓“义从断处生”。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清朝极品败家子之载澄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