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还和谁有关?

作者:宋乃成 · 2016-05-29 来源:凯风陕西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还有很多其它的称谓,如“端阳”、“端五”、“重五”、“中天”等。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风土记》中:“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风俗演变经历了上千年,到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屋门挂艾叶、菖蒲,用艾叶和大蒜煮鸡蛋,喝雄黄酒,薰白芷苍术等节日活动。传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其它几项活动则是为了镇邪祛病。虽然大家年年都过端午节,绝大多数人也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可实际上,最初端午节纪念的不仅仅是屈原,它的产生还与其他的人物有关,现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与春秋时期的晋国人介子推有关

  公元前672年,晋国的献公率兵讨伐骊戎,骊戎献骊姬和少姬求和。献公宠爱二女,但没有想到后来晋国发生了“骊姬之乱”,王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被迫流亡国外十九年,受尽艰辛,甚至有一次差点饿死,幸亏他的门客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才救了重耳的命。根据东汉文学家蔡邕在《琴操》中记载:“介子推割其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推独无所得。子推怨恨,乃做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推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也就是说,重耳回国当上国王后,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的门客,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很是怨恨,唱“龙蛇之歌”发出感慨后,背着老母亲逃到绵山隐居起来,再不愿见晋文公重耳。后来重耳回忆起此事,追悔莫及,亲自到绵山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就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介子推出山。可谁知介子推和母亲宁可烧死,也不愿出山。最后母子俩竟然抱着一棵树活活被烧死。那一天,正好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把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每年这天晋国全国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而粽子逐渐成为寒食节的主要食物,慢慢流传开来。

  二、与纪念春秋末期的伍子胥有关

  伍子胥,楚国人,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兄及全家一百多人被楚平王所冤杀,逃奔吴国,意图报仇。后来他帮助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闾)夺得王位后,北威齐晋,南服越人,西破强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将楚平王“掘坟鞭尸”,给家人报了仇,也使得吴国国势达到鼎盛。在吴王阖闾死后,他又辅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伍子胥向夫差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不采纳。加之吴国大宰伯嚭,因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 。于是吴王大怒:“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呼!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而他自杀的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此外还传说,伍子胥知道吴国必败,事先将糯米糕制成城砖藏在都城姑苏(苏州)的城墙之上,并秘密告诉家人,为了避免被饿死,在越国军队围城断粮的危急时刻,可取出这些“城砖”与人民同食。后来越国军队果然围城近一年,老百姓就是靠这些糯米糕“城砖”逃过了一劫。伍子胥含冤死后,其尸体被装进皮革袋子里,投入江中,吴国人民十分同情他,在江边给他修建了祠堂,而伍子胥则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了端午节。

  三、与纪念东汉时的孝女曹娥有关

  根据晋代虞预《会稽典录》的记载:“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以五月五日迎伍神,为水所淹,不见其尸。娥年十四,投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沉。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自投于江而死,五日后抱父尸出” 。《后汉书·列女传》也记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

  于是,人们将端午节视为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著名的《曹娥碑》就是佐证。碑文是度尚让他的弟子邯郸淳写的诔辞,以彰曹娥之孝烈,后来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听说了,来考察这个事情,但到达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可人们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据南北朝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记载,曹操和杨修后来曾看到曹娥碑,见到了碑上的这八个字,“曹操谓修曰:“解否?”答曰:“解。”操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操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这时人们才明白,原来蔡邕是在表扬邯郸淳,说他诔辞写的好,是“绝妙好辞”。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例如在甘肃庆阳地区,人们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女娲娘娘的;在浙江,人们又认为此节日与越王勾践操练水师,划船竞渡有关;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起源竟与唐朝末年黄巢造反有关……,但这几种说法流传范围和影响力就更小了。

  另外,与人物无关的端午节起源说,还有“五月五日恶日说”、“龙之节日说”、“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夏至说”等,但因与本文主旨相悖,故不再叙述。

  现在,屈原早已成为端午节的“形象代言人”,占据主流地位,影响也最为深广。在文化领域,中国老百姓把端午节吃粽子和划龙舟等民俗活动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想来这都源于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崇高的个人理想,从而使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的缘故吧!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