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穿越千古,看看诗词大腕儿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作者:田晓宏 · 2016-06-08 来源:凯风陕西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逢端午,历代诗词大家都会以他们敏感的艺术细胞,创作出许多充满民俗情趣的诗词。又因为端午节与屈原有关,这些诗词大腕儿们自然会在端午节之时怀古论今,表达他们对屈原的哀悼。今天,小编就带你穿越千古,看看诗词大腕儿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的这首端午诗,堪称是端午诗中最高大上的。唐玄宗在端午节之际宴请群臣,赏赐飞白扇并写下这首《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把端午节过的热闹非凡。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杜甫——端午日赐衣

  “诗圣”杜甫一生心怀天下苍生,总是在为百姓鼓与呼,贫困潦倒的杜甫,总算在公元757年5月官拜左拾遗,端午节这天,表达一下自己心中的小喜悦还是可以滴!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恰称身长短,终身荷圣情。”

  卢肇——竞渡诗

  唐代诗人卢肇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七言律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入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陆游——乙卯重五诗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端午节之时,也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端午诗——《乙卯重五诗》,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诗人陆游在端午节这天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又依旧俗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陆游的端午节过的还真是惬意!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苏轼——浣溪沙

  苏轼的端午词《浣溪沙》为我们描述了宋代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欧阳修——渔家傲

  宋代的文学泰斗欧阳修,一首《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把端午节写的充满诗意和情致。上篇写端午节的风俗,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下篇写端午节人们的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后面紧接着抒情,抒发了一种离愁别绪的青丝。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元稹——表夏

  唐代诗人元稹在他的《夏表十首》中,有一首专门写端午节的诗,不仅描述了唐代端午节洗兰花浴,吃粽子的习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屈原的哀悼。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綵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文秀——端午

  唐代诗僧文秀,在端午节这一天,不写他是怎样热热闹闹地过端午,而是感慨屈原的遭遇。看来,早在唐代,纪念屈原已经是端午节节俗文化的一部分了。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张耒——和端午  

  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一句“忠魂一去讵能还”使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堪称端午悼念屈原诗的精品力作。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陈与义——忆秦娥

  做为江西诗派的领军人物,诗人陈与义在端午节这一天,借祭奠屈原,寄托自己置身乱世,中原横溃,金兵横行,却无力挽狂澜于既倒的感慨。

  “鱼龙舞。湘君欲下潇湘浦。

  潇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

  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

  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

  端午将至,在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我们回味诗词中端午节的情致和意蕴,深切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同时,端午节也寄托了伟大的爱国情感,凝结着一心报国的赤胆忠心。在新的时代,这样的品格,这样的精神,仍然是中华民族内心深处最眷恋的内容和最敬畏的力量。  

分享到:
责任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