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故宫排水系统营造与维护中的“工匠精神”

作者:翟 群 · 2016-08-01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近日,近600岁的紫禁城在连日大雨中显示出的强大排水能力使其成为关注焦点。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7月25日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方面得益于古人建筑营造的智慧与匠心,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今人保护遗产的执著与悉心。

  据介绍,紫禁城建造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北京城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地形北高南低,因此水向东南流。紫禁城的地面顺应北京地理环境,整体走势亦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略有坡度。其中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46.05米,南门午门地平标高44.28米,竖向地平高差约2米,这一坡降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内金水河。内金水河河水从神武门西侧的水闸流入,经寿安宫西墙外,南至武英殿东折,经太和门、文渊阁前,至东华门内南侧的水闸流出,与外金水河汇合。内金水河又与紫禁城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之后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由此可见,内金水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大半个紫禁城,在紫禁城东南角流出,汇入护城河,护城河又与北京城水系相连,消纳紫禁城的雨水。

  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三类,分别是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暗沟。雨水降落时,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着建筑屋顶琉璃瓦落到地面,之后雨水会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还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顺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沟,明沟若遇台阶或建筑物,则从“沟眼”穿过,汇入暗沟。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历年固定时间淘挖养护,几百年来排水效果良好,无论雨量多大,并无积水之弊。

  “故宫人为紫禁城的营造智慧感到骄傲,更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重大,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保护工作,使紫禁城的排水功能永葆青春。”单霁翔表示,除开展防洪排水系统研究、古代排水系统调查、古代排水文物保护外,故宫还完善了排水系统功能,制定了区域排水提升计划。据悉,几十年来,紫禁城内大量地面铺装改为水泥地面和沥青路面,不利于排水和渗水。故宫博物院从2015年开始逐步将院内的水泥地面和沥青路面改为砖石材料的传统建筑材料,不但使景观环境得到改善,更使排水和渗水功能得到加强。

  故宫的排水系统十分庞大,仅保留至今的古代雨水沟的长度就超过15公里,其中暗沟的长度将近13公里。因此,故宫博物院将排水系统分成几个区域,按区域制定集中清理计划,逐区开展,在4至5年间完成一次全院的排水系统的集中清理工作。同时,在每年雨季以后,总结当年雨季排水的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分析产生原因,寻求解决方案,制定第二年排水系统的维修和保养计划,并在来年雨季前完成相关的维修和保养工作。

  此外,故宫博物院还对排水系统进行精心的日常维护。例如针对有的河帮产生鼓胀和移位,有的排水沟出现局部坍塌的问题,及时制定方案,实施修砌归安,保障河水顺利通过。针对有的雨水沟塞满淤泥或杂物,及时清除栏板下、螭首中、排水孔内的堵塞物。由于古代的栏板和螭首都已年代悠久,在清理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可能导致螭首断裂,因此不能用坚硬的工具进行疏通,只能用竹签一点一点清理。针对有的排水沟盖或排水口发生损坏,失去阻挡杂物进入排水系统的功能,及时修砌沟帮、更换破损的沟盖板和雨水口。同时,过快生长的杂草对古建筑、河帮、排水管沟都有破坏作用,集中降雨时也会造成排水口堵塞,因此一旦发现就及时清除。目前基本实现古建筑屋顶、院落地面、排水沟没有杂草。

    更多精彩: 《凯风智见:中国,与世界》 

                  《凯风智见:人在江湖漂之“清末的江湖”》 

                  《凯风智见:蒙古最后大汗的背影之上门女婿的挣扎》 

                       《凯风智见:1894——当局者孰迷孰清》 

                  《文史新说:大唐玄奘 取经之外那些事儿》 

                  《文史新说:被遗忘的满清祖陵 400年的守陵誓约》 

                       《文史新说:法海为什么和白素贞过不去》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