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桨声灯影里的朱自清与俞平伯

作者:禹正平 · 2016-12-01 来源:凯风湖南

  朱自清与俞平伯两位文学大师,是我国近代文坛上的两座丰碑。他俩都出身于旧式家庭,幼年上过私塾,自小打下了坚实的国文根底。青年时期,先后考取了北京大学,俞平伯小朱自清两岁,进校时间却比朱自清早一年。都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大毕业,毕业后又都积极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身体力行,在白话散文和诗歌创作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23年暑假,朱自清回扬州探望父母后,于8月19日到南京与俞平伯聚合同游南京,两人花了四天时间把六朝古都的城墙、老巷、古宅、古迹逛个遍,并于8月22日夜游秦淮河。俞平伯是初泛,朱自清是重来。他俩雇一条河上特有的小船———“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之际,悠然地驶入了那晃荡着蔷薇色的秦淮河里。唉乃的桨声中,朱自清眼里的秦淮河是碧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铄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朱自清眼里的河灯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而在俞平伯看到的秦淮河,河水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是被青溪的姐妹们所熏染的吗?还是匀得她们脸上的残脂呢?寂寞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俞平伯看灯影里的黄昏,和月下灯影里的黄昏,原是不相似的,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皱得微明了……因他俩都是白话散文的创导者,所以,在畅游秦淮河后,决定各自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写一篇散文。

  回去后当月,俞平伯便先写出了游秦淮河的情景和感受,全篇文章体现了他扎实的古典小说词曲功底,不管是白描,还是重彩,随处可见他在这方面的功力。有些段落琅琅上口,有着一种诗的韵律美,把作者既闲适而又有些惆怅的心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两个月后,朱自清也写出了游秦淮河的美文,以清幽的笔法,细致委婉地描写了他泛舟秦淮河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桨声灯影的声光色彩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地,不同情境中的绰约风姿,极富诗情画意,抒发着作者的闲适而又寂寥、幻灭的情思,不知不觉引发出读者的思古之幽情。

  为增强读者的感观效应,编辑将他俩的同题文章同时发表在1924年1月25日的《东方杂志》上。这两篇文章,因安排布局,堪称佳构,又因其清新的文字,为当时还不十分成熟的白话文,树起了榜样,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以至在现代散文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如今,当我们泛舟在赋有新时代气息的秦淮河,重温两位大师的杠鼎之作,昔日秦淮河的那种风情画意,力透纸背,那唉乃的桨声与纷繁的灯影仿佛穿越时间的隧道,将我们慢慢宠罩,溯昔抚今,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