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古代诗人笔下的春运万象 高适旅店孤独过除夕

作者:高 山 · 2017-01-19 来源:凯风网

 

  春运,虽是新词,但却由来已久。早在周代,我国就出现了春节的雏形,“春运”也应运而生。然而,我国古代的“春运”,因受自然、政策,特别是封建时代“父母在不远游”等礼俗因素的限制,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太远。一些外出谋生者、经商人士,则会早早动身起程上路,避免延误回家的时间。

  从汉朝开始,我国便出现了大量南人北官、北人南官现象,“公务人士”理所当然地成了“春运”的主力军。在那个没有飞机,也没有高铁,运力有限,速度又慢的时代,回家过年常常是奢侈事儿,甚至比登天还难。于是,一些在外公干的诗人们,只好将离愁别绪寄托在诗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斑澜的春运万象图。

  隋代诗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从侧面记录了当时“回家过年”之难:“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指正月初七。薛道衡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诗人从北方来到南方,没能及时赶回去与家人团聚,看着南方欢快的节日气氛,自己却独在异乡,惆怅和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唐代时,交通状况虽大有改观,但一遇“春运”,还是阻断了许多人回家团圆的步伐。尽管朝廷也规定春节有七天假期,但因为基本靠双脚出行,回趟家时间根本不够。唐代诗人王湾,家在洛阳,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有一年快过年时,他乘船回家与亲人团聚,当船行至今江苏镇江境内的北固山脚下时,眼前水阔天长,独雁哀鸣,孤帆远行,再嗅嗅越来越浓的年味,王湾一下子动了感情,写下了《次北固山下》一诗,其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成了千古名句。

  当王湾离家渐行渐近之时,唐代大诗人高适却独自一人在旅店过除夕。其《除夜作》诗云:“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一个人在旅店想着千里之外故乡的热闹景象,心中不由感慨万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同样受春运所累,在《庾楼新岁》中云:“岁时销旅貌,风景触乡愁。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庾楼。”无法回乡过年的他,只好上庾楼消愁解闷。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新年作》至今为后人津津乐道:“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春运伊始,别人都归家了,在潘州(今广东茂名)担任南巴尉的刘长卿却没法赶回去团聚过年,心里那个急啊,急成了“乡心新岁切”。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那句简练的“春归在客先”——春天比我先到家,成了千古名句。

  细数一下,唐代诗人因受春运所累不能回家,把思亲怀乡的愁苦寄托在诗中的名篇佳作还有很多。如孟浩然的“守岁家家应未卧,想思那得梦魂来”;张说的“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还有戴叔伦,在任江西抚州刺史时期,某年春节都要通过赣江转道长江回江苏金坛老家。有一年,因交通受阻,戴叔伦竟在旅馆里过了一个除夕:“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清代蒋士铨在《除夕过太常金先生宅守岁》中,把那种春节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情怀抒发到了极致:“爆竹声中岁两更,怀乡思母岂无情。长安客有终身住,百感心同一夜生。尘世华年喧梦蚁,朱门歌舞到侯鲭。谁知冷屋灯檠畔,游子凄然坐到明。”客居异乡的蒋士铨,因春运受阻回不了老家,只好受邀到友人家去过年守岁,尽管主人家热闹又盛情款待,但还是不能免除诗人怀乡思母之情。

  在又一个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品味古代诗人笔下的“春运”万象,感悟传统团圆文化的魅力和诗人挥之不去的那抹乡愁,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春运,是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回家的路,再远也不远;回家的路,再难也不难!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力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