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宁古塔里住的那些人:流人特殊境遇

作者:海潮 · 2017-03-27 来源:凯风黑龙江

  黑龙江历史深处,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被流放,称为流人。宁古塔就是他们被流放地之一,也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

图片来自网络

  从清朝顺治十年设置宁古塔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的时间,宁古塔的辖界十分广大,哈尔滨以南、以东皆归其统治。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作为国防重镇的宁古塔,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宁古塔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也是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因此当年的宁古塔与盛京齐名。

图片来自网络

  在明清易代之际,大批受到朝廷刑罚的官员和将领被流放到这里,也让宁古塔成为当年有名的流放地之一。这些流人在宁古塔里打发余下的后半生,窘境中勉强生存的同时,有的做了教书先生,有的做了农民,还有的做了商人。在漫长的生活与磨难中,他们用自己的血和泪为历史写下许多传世之作,绘出了黑龙江五彩的历史名片,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流人文化。

  宁古塔里的吴兆骞

 

图为吴兆骞画像

  吴兆骞是一个清初诗人,也许是老天作弄,在顺治14年的时候因南闱科场案,无辜受到牵连,被发配到宁古塔,这一呆就是23年。

  满腹经纶的吴兆骞在宁古塔期间,自己开馆授徒,传播知识,培养出许多人才,并创造了百篇边塞诗和宁古塔名胜古迹为题材的作品等。其中《秋茄集》里面收录了大部分的边塞诗作品。最早描写镜泊湖的诗《北渚望月》就是出自吴兆骞之手。他的《上京》也是我国最早描写渤海国上京龙朱府遗址的一首诗。

  吴兆骞的流放对中朝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1681年,吴兆骞赎还关内,3年后病逝于北京。

  宁古塔里的方拱乾

 

图为方拱乾画像

  方拱乾在崇祯年间任詹事府少詹事,位居四品。顺治十六年的时候,因为其五子方章钺“丁酉科场舞弊案”也遭受牵累被革职遣戍,随子贬谪宁古塔。方拱乾初到宁古塔就作了《宁古塔杂诗》,内容多样,风格各异。他认为诗歌要写就写真性情,寄托要静而专,但也不能失去诗歌的趣味性。“诗当用人,勿为人用”是他的宗旨。方拱乾最爱杜甫的诗,在受其影响下,他的诗歌为清初诗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饱经风霜后的方拱乾,在流放时所作的诗文不仅记录了当时宁古塔的社会生活,也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在清初诗史和东北文学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方拱乾1661年返回金陵,6年后客死在扬州。

  宁古塔里的张缙彦

 

图为张缙彦画像

  张缙彦号坦公,又号外方子。少年时就非常聪明,10岁时即能作文。只要是读书一定寻根究底,弄个明白。1621年乡试中了举人,10年后中了进士,当上了清涧的知县,不久就调三原县当知县。在1661年12月,张缙彦因在党争中失势受牵累被发配到宁古塔,此期间他在黑龙江发起历史上第一个诗社“七子之会”,并著有《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等。

  除了以上的三人,还有很多历史名人也都被发配到宁古塔,杨越1662年由于浙东通海案牵连而被遣戍。在戍所从事教书、经商等;钱威因南闱科场案,也无辜遭累,他通“满语”,接待往来客商,常“代人贾”,被当地人称为“掌柜”,一年可得银子三四十两,生计也算稳定。期间曾为《宁古塔山水记》作序。这些流人来到宁古塔的同时也为黑龙江这块荒凉的土地播下了文明的种子,流人文化也成为黑龙江地域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掀开了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