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皮皮虾的形象史:《海错图谱》里被故宫雪藏

作者:盛文强 · 2017-06-26 来源:北京晚报

 

  琴虾 赵之谦《异鱼图》

  皮皮虾是今年表情包的新宠,一句“皮皮虾,我们走”,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骑着皮皮虾的小人,也出现在微信表情里,不久即出现了各种变体,霸占着手机屏幕。

  那么,皮皮虾因何走红?该词的出处有多种说法,据说最早来自一款游戏,其中有位玩家就叫“皮皮虾”,由于此君战斗力强,导致很多玩家跟着他走。还有一说,是来自一个段子:因为双方父母的反对,迫于压力他向女友提出分手。她问他,离开之前能带走一样东西吗?他以为她说的是他,就像童话中被国王驱逐的王后带走国王那样,他说可以。于是她默默打开冰箱门,拎起一个装海鲜的袋子说:“皮皮虾我们走”。

  皮皮虾是网络催生出的新一代神兽。在农耕文明为主体的国度,来自海洋的皮皮虾是相对陌生的,“皮皮虾,我们走”的无厘头风格,是一种释放,对世事的嘲弄,同时亦构成自嘲。

  皮皮虾是海洋动物,是近海常见的海鲜,肉味鲜美,产量颇高。因各地方言俗语不同,皮皮虾又有很多异名,比如:蹦虾、琵琶虾、虾耙子、爬虾、虾公驼子、蜈蚣虾、濑尿虾、螳螂虾。因其满身甲胄,头部两侧又有螳螂式的双刀,尾部有尖刺,活体的弹跳力极大,易伤人,因而有以皮皮虾为坐骑的表情,暗含着一种呆萌的攻击力。

  全副武装的皮皮虾还是一道美食。剥去外壳,几乎全是肉棍,有籽的皮皮虾更是鲜美。古人较早就注意到了皮皮虾,在古籍中,皮皮虾又称为虾姑或琴虾,比如明人林日瑞的《渔书》中提到“海中又有虾姑、虾侯之类”,并认为它们也属于虾族。清代施鸿保《闽杂记》载:“虾姑,虾目蟹足,状如蜈蚣,背青腹白,足在腹下,大者长及尺,小者二三寸,喜食虾,故又名虾鬼,或曰虾魁。其形如琴,故连江福清人称为琴虾。”这里提到的几种名称,比如虾鬼、虾魁,也与地方风俗习惯有关。

  清代郭柏苍的《海错百一录》中写得尤为详细:“虾姑,一名管虾,以其足善弹又名琴虾,形似蜈蚣,又似鼍,大者广三指,能食大虾,小者食小虾,炒食味丰,或为醢,疥疮最忌。”郭提到了皮皮虾的几个名称,又说炒着吃味道最为醇美,又可以做酱,但患有疥疮的人要忌口,民间认为皮皮虾是发物,容易刺激疥疮,使疥疮崩坏。

  清代初年的画家聂璜曾经画过《海错图谱》,收罗海中动物之形,可惜绘有皮皮虾的第四册《海错图谱》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秘不示人,未能见到。从《石渠宝笈续编》中可看到该册的目次,其中有“琴虾”一条。

  目前能见到的古人画作中的皮皮虾,当属清代画家赵之谦的《异鱼图》,该图绘于咸丰十一年(1861)的温州,图中绘制鱼虾十余种,其中皮皮虾旁边有小字注释:“琴虾,形类蜈蚣,古称管虾、虾公者,鳞甲遍体”。赵之谦画的皮皮虾较为准确,当是他在温州时亲见的海鲜。

  清末民初的皮影戏中也出现了皮皮虾,在龙宫故事中,皮皮虾是龙宫的部族,与虾兵蟹将等一道,维系龙宫暴力机构的运转。这只皮皮虾已经堕落为海怪,尖嘴獠牙的凶恶外表,与皮皮虾相去甚远,只有长身、甲胄和多足的特征还在。应当说,这是一头妖魔化的皮皮虾。

  在古代日本,海产资源丰富,皮皮虾也曾成为画家的描摹对象,《尼崎鱼谱》是描绘古摄津国(日本古代的令制国之一)尼崎产的海洋动物的画册中,作者及年代不详,其中有一幅彩绘的皮皮虾,头部和尾部的斑斓之色,确是皮皮虾刚出水时的状貌,而举在头顶的双剪,是皮皮虾最为抢眼的标志。

  无独有偶,欧洲也有皮皮虾的图像传世,十六世纪末,荷兰博物学家阿德里安·克楠 (Adriaen Coenen)在其巨著《鱼鉴》中曾画过一只硕大的皮皮虾,虾体臃肿肥硕,绒毛密布,大者甚至可以掀翻船只。从图中可以看到,这头皮皮虾的一只剪刀手中还夹着一条大鱼。这样的皮皮虾令人心生恐惧。

  可见,皮皮虾虽是海产中不起眼的小类,却因其特殊的外表和鲜美的口感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对皮皮虾的喜爱,早已超越地域的限制,皮皮虾的形象史,亦是人们对海洋动物认知史。

《凯风智见: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凯风智见:朱纨之死与嘉靖海禁实相》  

《文史新说:范仲淹三次贬官却被朋友点赞》  

《文史新说:涨姿势 007、中情局的鼻祖原来在这里!》  

《文史新说:晏子要做顶天立地伟丈夫》  

《文史新说:穿越古代去买房》  

《文史新说:那个被宋朝士大夫们推崇备至的“格君者”陆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