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他一直叫朱说,为何要改名换姓叫范仲淹

作者:杨言 · 2017-08-06 来源:凯风网

  在安徽广德,有一个亭子叫“朱说亭”,相传是范仲淹在广德军任司理参军时,人们敬佩他的清廉、耿直,便将一个亭子命名为“朱说亭”。

  原来,这位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却以朱说为名用了整整26年。

  他为何以朱说为名

  事情还要从公元989年说起,那年8月,在武宁军(今江苏徐州)范家,诞生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范仲淹。

  范仲淹是不幸的,本来范家那时已家道衰落,他两岁时,父亲范墉病逝,母亲谢氏迫于生计,便改嫁给淄州(今山东淄博市)长白山一位姓朱的男子,范仲淹随母而来,改为朱姓,名为朱说。

  谢氏改嫁后,对范仲淹的身世守口如瓶。幸运的是,继父对他视为己出,朱家子弟对他如亲兄弟一般,所以,少年范仲淹在成长中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少年范仲淹,因何名声大震

  北宋时期,没有网络,更没有微博,宣传工具也极其原始,即口口相传。然而,没有中举,尚未出道的范仲淹却一时名声鹊起,道是为何?

  范仲淹从小刻苦读书,他为了学习,曾在长白山一座古庙醴泉寺发奋苦读。寺庙不大,烟火也不旺盛,非常清静,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在寺庙里,范仲淹诵读书籍,日夜不息,在寒冬腊月,为了使自己头脑清醒,常以冷水洗脸;他吃的也极其简单,让小沙弥帮自己熬一锅稠粥,划成四块,每顿吃两块算一顿饭。

  在醴泉寺中,经常看到,他伴着孤灯,深夜苦读。经过数年不懈地努力,范仲淹学问大增。

  21岁时,范仲淹被推举为学究。有一次,他和同窗一同去拜见谏议大夫姜遵,姜遵为人刚严,从不轻易夸赞后辈。但当他见范仲淹相貌奇异,谈吐不凡,大为惊奇。当他人离去时,他唯独留下朱说盛情款待,并对其他人说:“朱学究年虽少,乃天下奇士,他日不仅可为显官,亦将留盛名于后世也。”

  姜遵身为谏议大夫,官从四品,位显权重,他就是权威,就是发言人。他的声音相当于今日的微博,具有强大的传播力,于是范仲淹从此名声大震。 

  立有鸿鹄之志

  经姜遵点赞,范仲淹声明远扬。但他并没有狂妄自大,反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他生活节俭,从不奢侈浮华。但朱家子弟与他的生活态度有所不同,为此他们经常争执。一次,范仲淹批评他们,没想到朱家子弟竟说:“我自用朱氏钱,干汝何事?”

  至此,身世之谜才被范仲淹所知,得到母亲证实后,他掩面大哭,自立门户之意从此开始。

  范仲淹有鸿鹄之志,明白了身世后更加努力,他毅然辞别母亲,去应天府戚同文处求学,临别母亲谢氏时撂下一句话:“待中举后再相会!”

  范仲淹来来应天府后,依然过着艰苦的生活,他在戚同文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业日进。

  1015年,范仲淹26岁,宋真宗驾幸应天府,全城为之空巷,争睹天子真容。唯范仲淹纹丝不动,潜心读书,人问他为何不看天子。范仲淹淡淡地说:“它日朝堂相见,未为晚也!”

  人们惊呆了,纷纷赞叹:“此人有鸿鹄之志,非燕雀能比也!”

  应天府留守之子也师从戚同文,留守从儿子处得知范仲淹之事,感叹到:“朱生,国之栋梁也!”他让儿子给生活节俭的范仲淹送去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谢过后,却未吃一口。

  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拜访范仲淹,却见送去的美味佳肴长满绿毛,恶臭难闻,不悦地说:“家父敬相公为人,特赠食物,今相公未动一箸,是不是看不起我家大人?”

  范仲淹赶忙解释道:“留守大人赠物给我,我内心感激不尽,只不过我以粥为食已成习惯,也不以为苦。若我我食用了大人馈赠的美味,以后我怎么能以粥为食呢?请不要误会。”

  就这样,范仲淹在应天府节俭苦读,向着心中的朝堂进军。范仲淹苦读的故事,成为后来志士学习的榜样。

  中举改名

  1016年,朝中科举考试,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考试,皇榜高中,时年,范仲淹27岁。

  范仲淹中了进士之后,被任命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开始了政治生涯。

  他第一件事是接来母亲谢氏,以尽孝道,“待中举后再相会”终于尘埃落定,母子皆大欢喜。

  每天忙完繁重的政务后,范仲淹总被一件事所萦绕、苦恼,那就是他的名字。

  范仲淹自两岁起改名朱说,一直以朱说之名读书考试,朝廷的任命书也是朱说,在封建社会,出卖祖宗姓氏是大逆不道的事,它犹如一块石头压在范仲淹的心头,使他苦恼万分。

  他多么希望改回原来的姓氏,但范仲淹作为朝庭命官,要改名换姓,要得到老板——皇上的批准。

  心里虽然压着一块石头,但他对于政务却丝毫不马虎,公事上一丝不苟,办事公道,不畏权贵,秉公执法。

  范仲淹大兴教育,他从外地请来三个名士来广德军开馆授徒,提高了当地文化水平,后来这个地方有许多人中了进士,与范仲淹办学有极大关系。

  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范仲淹因政绩突出升任文林郎知集庆军(今安徽毫县)节度推官。升迁喜事,压不住范仲淹心头的苦恼,他思前想后,决定斗胆向宋真宗写了道改名换姓的奏折。他向宋真宗诉说了自己的身世,为了打动真宗,他引经据典,用范蠡改名陶朱、范睢改名张禄的故事,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写下了千古名句:志在投秦,入镜遂称张禄;名非伯越,乘舟偶效陶朱。

  宋真宗看到奏折后对范仲淹深表同情,更为他对仗用意贴切的对联所吸引,他朱笔一挥:准奏!于是,萦绕在范仲淹多年的苦恼顿时烟消云散,他又成为范氏子弟。

  从此,大宋王朝多了一个姓范的股肱之臣。他就是后来名垂青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图片来自于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