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乾隆为何在历代帝王庙里立块“无字碑”

作者:佚名 · 2017-08-23 来源:北京晚报

  北京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朝专门祭祀古代帝王的皇家庙宇。明清两朝皇帝对历代帝王庙持续关注,并于乾隆时期形成了如今看到的祭祀格局,包括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明末崇祯的188位帝王。历代帝王庙不仅拥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还有鲜明的建筑艺术特点,庙中所存御碑及碑亭便是这一特点的体现。

  历代帝王庙现存御制石碑共四通,均配有碑亭,分列景德崇圣殿东西两侧。以外观而言,四座碑亭外形相仿,皆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外檐金龙和玺彩绘。亭内巨碑、碑趺加之海水江崖石雕地面,均体现了皇家的最高等级。从年代而论,除东南碑亭为雍正时期所建,剩下三座皆为乾隆时期所立。在这四通御碑中,唯有正西碑亭内石碑略有不同。因其碑身光滑如镜,并无半字镌刻,又称“无字碑”。下面笔者就来说说历代帝王庙中的“无字碑”。

  当我们走进历代帝王庙的正西碑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碑额上浮雕的巨龙。龙头前探,龙尾向东翘起,居高临下,威武异常,似有向下俯冲之感。碑身与碑额为一整体,通高6.2米,碑身光滑无字。碑趺所用造型并非常见的赑屃,而是采用了一种类似于“龙”的造型,亦可称为“龙趺碑”。该碑趺体量硕大凝重,雕工细腻,造型生动。龙身满覆鳞甲,腮边鬣毛飘逸,两眼怒目圆睁,四肢刚劲有力。龙身周围还用浮雕手法雕刻山石,与地面海水纹饰相呼应,取江山社稷之意。碑趺下有青白石水盘,雕有海水江崖图案。水盘四角漩涡内分布鱼、鳖、虾、蟹,四周水浪中还雕有数只瑞兽,在浪花中若隐若现。

  关于历代帝王庙中“无字碑”的营建年代和建造过程,现存《内务府奏案》中有详尽记载,转述如下:乾隆五十年(1785)三月二十四日,内务府大臣和珅、金简、福长安等人得旨,乾隆皇帝要在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东、西两边各建造一座碑亭。四天后,碑亭烫样呈交御览,乾隆皇帝提出两个具体要求,即碑身依照东边旧碑尺寸,花纹则按照长陵碑趺式样承做。得旨后,相关部门按乾隆的旨意以御碑及碑亭的尺寸、用料为准,进行工程估价,预估用银“三万二千二百十六两七钱五分”。但据石商呈请,制作碑趺所用的青白石大料,旧石塘已无料可采,需另觅新塘。此外,出运塘口必须修垫山道,增加运脚人工,另有草料、米面等开销,还应适当增加工程预算。经主事大臣审核,确属实情,便酌量上调了工程款,最终核算需用银“三万七千五十三两四钱一分”。乾隆五十一年(1786)碑亭建造工程正式动工,越年而成。

 

  历代帝王庙里的无字碑

  碑亭建成后还发生了一个小的插曲。乾隆五十二年(1787)工程告竣后,理应对工程用料银两进行及时查核销算,但该事一直迟迟未办。直到两年后,也就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此事才被时任内务府大臣永瑢发现并上报。结果,乾隆皇帝以报销延迟,督催不力为由,将身为总理工程事务大员的和珅、福长安、金简等人各罚俸半年。不仅如此,该工程主事官员按例应罚俸一年,但都加倍罚俸两年。

  以今人理解,树碑的目的是为了立传扬名,昭示功德,但“无字碑”究竟为何无字,千百年来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乾隆皇帝为何要在历代帝王庙中立此“无字碑”,现暂无史料可供解读。但回顾乾隆皇帝与历代帝王庙的点点滴滴,我们不妨推测,乾隆皇帝可能存在以下用意:

  其一,从庙貌观瞻出发。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皇帝曾对历代帝王庙进行大修。在这次修缮中,大殿也就是景德崇圣殿顶瓦由黑色更易成了黄色,使得庙貌更加庄严、肃穆,彰显皇家气魄。西侧御碑与东侧御碑遥相呼应,故而形成了一种对称的庙宇格局;

  其二,乾隆皇帝在其晚年所作的诗文中提到,历代帝王庙入祀的帝王中,值得效法的少,引以为戒的多,还多次强调了对于朝代兴衰的借鉴与警惕。乾隆皇帝可能有将“法戒”思想注入御碑的想法,正所谓“百年人物存公论,青史他年有定评”,对于庙内入祀帝王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其三,乾隆皇帝一生7次亲祭历代帝王庙,4次撰写碑文,5次赋诗,并提出“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大历史帝王祭祀观。乾隆皇帝认为自己对历代帝王庙的贡献很大,经自己调整过的历代帝王庙已属完美,无需后人再作更易,以“无字碑”为历代帝王庙画上句号。若乾隆皇帝有此用意,那么历史恰巧与他所期望的一样。自乾隆之后,历代帝王庙并无太大变动。

《凯风智见:《笑林广记》——清朝人的段子合集》  

《凯风智见:明朝鸿胪寺卿王士性如何评价各省人?》  

《文史新说:那些中国的“摔跤爸爸”》  

《文史新说:秦巴腹地一个鸡鸣三省的传奇古镇》  

《文史新说:高考古往今来一场未曾缺席的较量!》  

《文史新说:苏东坡的西湖情节》  

《文史新说:往事越千年 丝绸古道说新疆》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