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十三龄童:半是痴迷半是梦,粉墨深情翰墨缘

作者:佚名 · 2017-09-21 来源:中华网文化

 

  2016年9月19日,著名绍剧表演艺术家十三龄童王振芳老师溘然长逝,享年84岁。

  十三龄童唱腔高亢激越,音色明亮,抒情婉转,咬字清晰,官带做功享有“绍剧独一无二”之美誉,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佩。

  从艺七十年间,在舞台上塑造了于谦、刘成美、刘彦昌、孙安、寇准、任老爹等诸多光辉的形象。在绍兴的名人广场、治水广场、府山公园等处,凡有绍剧票友唱戏娱乐之处,必能听到绍剧王派老生的经典唱段。

  日前,浙江省绍剧艺术中心隆重举行了纪念著名绍剧表演艺术家十三龄童专场演出活动,王派弟子及再传弟子纷纷登台献演,以表达对先师的怀念之情,亦是对绍剧王派艺术的传承与弘扬,追随着先生的脚步,奋勇向前,继往而开来。

 

  

  纪念绍剧表演艺术家十三龄童专场演出

  著名戏剧学家张庚

  绍剧《于谦》是出好戏,它有三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表演好……十三龄童在台上表演,他的步法,基本功是很严格,很规矩的。他运用这些,但是他不是在那里卖弄这些。于谦被罢官时,十三龄童运用的跪步好极了,准确极了,有这样好功底的演员不多。在表演时我们可以看到他并没有过一点限。他没有想到:在这里亮我的技术。而是在那里演人物。人物的所行所为,演员都是理解的。他的一切技术都是为演这个人物才运用的,与演这个人物无关的技术技巧哪怕再好他也没有用。

 

  绍剧《于谦》速写 何宁 作 

  绍剧《于谦》破指血书唱腔、表演剖析

  十三龄童

  《于谦》全剧选用重点地追塑了“破指血书”这场戏。它是全剧的主骨,也是于谦个性集中表现之处。他被罢官后,病在家中,还念念不忘救国抗敌,甚至要去冒死苦谏。这种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精神,在写血表时已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我对这折戏的艺术构思是以《石灰吟》诗篇的思想内容化成具体的强烈行动。用狠咬指头、蘸血疾书等一连串的刚毅果决的外形动作,配以慷慨激昂的绍剧高腔来充分展示于谦舍生忘死、为国献身的精神。

  戏的开场是在低沉、凄绵的音乐伴奏声中徐徐启幕,女儿于璚英,老家员于淳搀扶缓缓地步履而出,昏暗的灯光,迟缓的节奏,整个舞台气氛非常压抑。于谦站停在出场口(舞台术语叫九龙口)用弱视、愤恨的目光扫射着前方。悲凄、怒恼,觉得身不由己。这些无声的表演,发自内心潜台词,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于谦的病态中去,为于谦的遭遇处境鸣不平。于谦的病中穿着打扮我作了色泽上的选用,如头戴黑绒披巾,额扎深绿色的长打头帕,身着兰色鹤披,腰系一条茜红色长裙,使其雅而不俗。对动作表演也能收能放,收则不落程式化的窠臼,放则不受病态的拘束,且在色调上观之纯正和谐,符合于谦病态心情。

  出场表演我用怒视、思索视等眼神多变,视线转动,面部肌肉反映 ,激愤的吹须这一系列的贯穿动作,表达于谦病中的焦虑心情。在北风呼呼怒号声中起唱“阳路”唱腔板式,它的特点有闷郁、愤恨之感,符合于谦病态形象。节拍上有能张能驰的灵活性,可依托表演。开头共有五句唱词,我划分几个段落安排:“彤云蔽天风怒号,飞来雪片如鹅毛”两句,从台词分析内容,于谦触景生情,如狂风摧残枯枝,咆哮怒吼,压抑着一腔热血无力迸发的情绪,唱法上就采取起落多变。唱“身羁病室心万里,满腔悲愤化长啸”时,把唱词划分为前后两个段落,前一句为后一句在表演上作了铺垫。用加重音由低到高、向上滑音,强调“悲愤”两字,显示一腔怒愤喷吐而出,再用手掌击桌的强力动作,辅之以表现病中变态,而且使表演上有条不紊。

  ……

 

  十三龄童《于谦·破指血书》剧照

  兼述注意在表演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在血书时:一些小动作不易被发现、察觉。例如,咬破了指头后,血虽往外流而被接住,但要写那么多的字句,光靠自然流出来的血是不够用的,必须边写边用右手三个指头(拇指、食指、中指),不断地用力挤血,使其表演协调,防止顾此失彼。写完后再把余血揩净,水袖片紧紧扎住被咬破的左手中指。这些细枝末节的动作都不能轻易放过。血书之后,家员于淳和黄弘、胡荣大臣们相继报来:“瓦剌攻破京城”,“太后威逼万岁就要出城求和去了。”凶讯一个接连一个地传来,于谦演到这里,似乎高潮已过,戏也不多了,但还不能草率收兵。下面还有两个任务:一是命朱骥“协同范广,死守京城,倘若有误,休来见我。”二是叫璚英“带马”。

  从这两句台词里,还要带起高潮后面的余波,把戏尽情地做足。此时,失血过多,身体更加孱弱。在掌握表演动作上既要表现于谦心有余力不足的支撑状态,又要表现出舍生忘死,奋身上马的精神面貌。如果太弱,显得刚气不足,倘若完全病态,又会感到虚假。于是,我在这段戏里运用了一系列的传统程式动作进行夸张,以虚带实,两者兼而有之。始步,趔趄踉跄,有于淳扶住,头晕目眩,强打精神去挽病裙。再用双手颤抖,掼开髯口,弯下腰将左右的两只靴扶扎(虚拟动作),外形动作与内心感情紧密联系,显得似乎每一举动十分艰难。

  璚英肩背血书,频频牵马上场,黄弘接过马鞭,牵住马头为于谦准备上马。于淳、璚英扶住于谦,在锣鼓的紧催声中,用既病又惊的眼神交融在一起观察战马。冲步、移步、蹉步、捷步和抖须、甩须等一系列的贯穿程式动作,视形乏力,视情激烈来表现于谦上马的夸张神态。捷步行至马前,把牙一咬,足一蹲,推开扶着他的女儿和于淳,奋身一挺,勒住马绳,迅速蹬鞍,左手牵缰,右手执鞭,两眼瞪向前方,战马羁窜而起,仰天嘶鸣。一个静场的亮相,此起彼落的紧锣密鼓声也突然刹住,舞台群象犹如雕塑画面似的巍然不动。在观众眼前展现于谦那种英姿勃勃,力挽狂澜的大无畏形象,把观众的激动情绪也引入到了戏里。锣鼓又此起彼落的紧催,于谦扬鞭策马疾驰下场,余波虽落,于谦的高大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原发表于《越文化研究》,摘自【十三龄童的博客】)

 

  青年时期的十三龄童

 

 

  十三龄童《男吊》剧照

 

  十三龄童《孙安动本》剧照

 

  十三龄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剧照

 

《凯风智见:《笑林广记》——清朝人的段子合集》  

《凯风智见:明朝鸿胪寺卿王士性如何评价各省人?》  

《文史新说:那些中国的“摔跤爸爸”》  

《文史新说:秦巴腹地一个鸡鸣三省的传奇古镇》  

《文史新说:高考古往今来一场未曾缺席的较量!》  

《文史新说:苏东坡的西湖情节》  

《文史新说:往事越千年 丝绸古道说新疆》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