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当年200斤米换11盏灯 这是怎样的灯

作者:佚名 · 2017-10-20 来源:地道风物

  缘起于明洪武年间的百子灯,是一门真正修心养性的手艺。一盏台灯大小的百子灯,要在彩纸上扎无数个孔来透光。手艺人稍微心浮气躁,孔就会扎错, 灯就做不成了

  1

  是传说,成就纸灯绝艺

 

  义乌百子灯发源于佛堂镇田心村,寓意“百业兴旺,子孙满堂”。

  或许是那个美丽的传说,让百子灯自诞生起就寄托着满满的美好寓意。

  远在六七百年前,王氏太公从东阳王坎头来到田心村筑庐守墓,见此地四面环水,便养了一群鸭子。一日,插在田中心的赶鸭竿,竟在一转眼的工夫生根发芽。王太公惊讶之余,心想:莫非神灵告我此乃子孙繁衍之地?于是率领家族来此落户生根,取地名为田心,自号环溪居士。

  果然子孙繁衍,其门下竟发展至十一个房头,田心村也成了与倍磊村相媲美的大村庄。从此,每逢正月十五闹元宵,就由十一个房头轮流值大年。百子灯也应运而生,一根青竹代表十一个祖宗,十一盏灯笼代表祖宗门下的十一个房头,如今有着“一祖繁百子”的绝妙内涵。

  

  百子灯不像其他灯,被稳固地安放在灯桥板上,而是用青竹枝挂起,每根青竹挂十一盏,称为一树灯。

  明朝洪武年间,王氏太婆用出嫁时穿过的红衣裳为儿孙们做灯,从此王氏子孙开始迎“红衣灯”,就此,红纸替代了红衣。

  随着社会的发展,纸灯越做越讲究,逐步变为在灯罩上用绣花针刺出各式花纹和吉祥图案。形态各异的纸灯,寓意“百业兴旺、子孙满堂”,故称“百子灯”。

  2

  有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是这门手艺的守护者

 

  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乌百子灯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王鸿生。

  每逢正月十五,在佛堂镇田心三村,王鸿生家的老房子里就像举办灯会,五彩斑斓的花灯挂满了客厅和工作室,亮起来光彩夺目。附近不少村民,甚至义乌城里的市民都慕名前来欣赏,这是77岁的王鸿生最为欣慰的时刻。

 

  经过600年代代相传,百子灯在2007年被列入金华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鸿生的百子灯手艺从父亲那里习得。印象里,父亲做得花灯特别美,“我也喜欢做花灯,曾做得每一盏灯我都很满意,看着它们,我就心情好了。”王鸿生说。

  百子灯的制作过程很费时,一盏小灯要用10天才能做好,大一点的花灯也要花上好几个月。每种灯都要事先设计好尺寸、图案,放出样版,然后按样裁版,制成灯片。

  

  首先要将灯片裁出来。

 

 

  然后再用针刺出灯片图案。针刺图案最难,也最费劲。要把画好的图案放在垫板上,用最细的绣花针垂直刺入纸中。

 

  

  针刺百子灯小花片。刺时要把握针孔的细密均匀度。太密易断裂,太疏不好看。握针时要垂直,如果不垂直,两三针过去,后面几层的纸版就会走样。

 

  灯片折叠成形。

 

《凯风智见:《笑林广记》——清朝人的段子合集》  

《凯风智见:明朝鸿胪寺卿王士性如何评价各省人?》  

《文史新说:那些中国的“摔跤爸爸”》  

《文史新说:秦巴腹地一个鸡鸣三省的传奇古镇》  

《文史新说:高考古往今来一场未曾缺席的较量!》  

《文史新说:苏东坡的西湖情节》  

《文史新说:往事越千年 丝绸古道说新疆》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