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宋朝诗人一生只写了两句诗 如今人人皆知

2021-05-06 来源:腾讯网文化

每当论及中国古代文学,唐宋就是两座避无可避的超级高峰,盛唐与两宋的命运可谓是命运的两段,但是国家的幸与不幸对于诗人而言,都是极佳的创作灵感。若不是盛唐,则无李太白的荡气回肠,若无弱宋,则无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然而在大多数诗人们愿为家国前仆后继之时,却出了这么一个异类,这就是被称为“懒”诗人的苏鳞。这位宋朝的奇葩诗人在他的一生中能留下来的只有两句诗,但却因此收到了文坛领袖范仲淹的垂青,这段故事到如今也变得人人皆知。

世界上缺少的从来都不是千里马,缺的都是伯乐。这句话可谓是远离政治中心的苏鳞的心中所想。他学富五车,心中一腔热血却无法释放,只能在一座小小县城消磨自己的青春年华。久而久之,再热的血都会冷下去,渐渐的苏鳞就得到了颇具戏谑意味的“懒”诗人之外号。然而苏鳞的内心深处并不是甘于平凡,愿意碌碌无为但求富贵平安之辈,赤子之心从未在他心中消亡。

不变则亡,苏鳞必须寻找一个脱离小县城能大展抱负的方法。毛遂尚能自荐,何况是饱读诗书的自己呢?于是他向同朝为官的大文人范仲淹自荐。后者的文学威望和政治威信几乎算是无人能出其右。自古 英雄惜英雄,范仲淹后来就成为了苏鳞仕途路上的贵人。

当时的物流和信息运输条件远远比不上如今,常年担任外县巡检的苏鳞很难有机会去拜见。于是他修书一封,其中写下“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收到书信的范仲淹自然能明白诗中的意愿,但是他依然进行了一段观察期,断定此人能堪大用之后,直接向朝廷举荐。在当时的官场之中,人人皆知范仲淹堪称当代伯乐,只要有才能,无论以往过节都会向朝廷推荐,苏鳞因此也得以能够离开束缚自己的小县城,能一展抱负。

那么范仲淹到底从这两句诗中读出了什么呢?在苏鳞献给范仲淹的诗中,他将自己比作离水更近的楼台与向着太阳的花花草草,而范仲淹对于他而言则是,高悬的明月和引领光明仕途的太阳。他通过这种巧妙的手法表达出自己想要能为国效力的内心真实想法。而久居文坛的范仲淹当然能明白他的心意。十年热血难凉的苏鳞终于遇到了赏识自己的伯乐。他前途暗淡的仕途也因为这两句诗而扭转,自己的名字也因为留在了历史长河当中,人生的转折点如期而至。

对于身居官场的文人骚客们,他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真性情与崇高的追求而无法与污浊的官场融为一体,他们常把自己比作尚未被赏识的千里马,只需伯乐的赏识,他们便能从一个个提笔书生,变成朝廷的中流砥柱。在山河动荡的南北宋时期,文人们的爱国情怀来到了一个高峰,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一座高峰。

在当时的文坛当中,大多数的诗人与词人都被后世划分为许多流派,其中最为有名的则是在教科书中常提及的豪放派与婉约派。宋代文台领军人物之一的苏轼则扛起了豪放派的大旗。然而对这段历史不大了解的人们常常误认为苏轼苏鳞有着亲戚关系,然而他们不过是同姓不同宗,并没有血缘关系。

根据后世的相关数据统计,宋朝是我国文人最多的一段时期,这与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不无关系。在皇家层面甚至有着不杀士大夫的政策,正因如此,被无数后来者诟病,饱受争议的宋朝才能贡献出唐宋八大家之六。对于文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他们的思想不再被皇权束缚,却背上了国破山河之重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两宋时期,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依然很有可能得不到朝廷的赏识,从而迈上为国效力的路。“懒”诗人苏鳞如果没有毛遂自荐,恐怕也会被淹没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对于我们当今社会来说,这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多少人能够如愿以偿的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若选择了自力更生的道路,那么则必须坦然面对自己必将面临的苦难,并且砥砺前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终会来到,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来源于你自己真的有着真材实料,而不是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