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李清照有一首“懒”诗 全文“花”字重复17次

2021-06-28 来源:腾讯网文化

文学作品中很忌讳一个现象,那就是重复。然而李清照的一首作品中一个“花”字重复了17次,可以说是她最为懒散的一首作品。这首词也成为千古名篇在后世流传。那么她是在何种情况之下写下这首词的呢?上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诗词分析,那么此时她的心境又是如何的呢?这位光耀千古的文学家她又有那些故事呢?

李清照出生于1084年,济南人,家境十分的优越。父亲叫做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李格非十分喜欢藏书,而且对于词章很是擅长,加上北宋时期的礼教还没有演变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局面,所以李清照在家中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下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加上她本人天性聪慧,对于词有着天才般的理解和造诣。

在中国古代有着很多写闺阁之中的诗词,然而大部分都是男性视角来写的,比如王昌龄的《闺怨》就写了一个独守家中的妇人在一个春日独自登楼看到杨柳青翠的时候想起了前去求取功名的夫君,然后一个人独自哀怨,在他们的诗词当中女人的形象总是渺小的,怨怒的,喜欢在一些小事情上面斤斤计较的,这当然是因为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作为社会主导思想,还因为男子其实无法真正地站在女人的角度去书写属于女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还好她来了,李清照在少年时期所展现出来的才气受到了当时的士大夫的赞许,苏轼的学生晁补之盛赞李清照,《瑞桂堂暇录》中记载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公元1100年前后,此时的李清照才十六七岁,她写下了那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该词一出,立刻震动了整个东京文坛,所有人都被这个小小才女的才华所折服,尤其是那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被历代的文学评论者们评为千古一绝。

李清照早期的词作充满了少女的天真烂漫和聪颖灵慧,她的视角总是轻快的,喜悦的。《点绛唇·蹴罢秋千》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描写了一个娇羞烂漫十分调皮的少女形象,《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一个好强、自矜但是又带有一些些妒忌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极富生活情趣。

1127年金军南下攻宋,宋朝毫无抵抗之力。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走,大片国土沦丧。李清照此时也跟随着难逃的队伍向着江南逃离,这个时候,她留下了那首著名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个柔弱女子发出这样震耳欲聋的豪言,令当时南渡的所谓大宋男儿们汗颜。

南渡后的李清照生活清苦,但是她的诗词风格也为之一变,充满了沉郁的气息。豪迈雄浑的感情从中生发,虽然也不乏凄苦之词,其中有一首《残花》是这么写的:

花开花落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

花谢为花开,花飞为花悲。

花悲为花泪,花泪为花碎。

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

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

全诗重复了17个“花”字,从该词的情调而言应该是写于李清照南渡以后,这个时候山河破碎,丈夫身死,独自一人的李清照忧愤于心,全诗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愁绪和悲苦,直抒胸臆,使人和诗人一起共情。

不过李清照是一个大词家,也是一个运用叠词的高手,《声声慢·寻寻觅觅》当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数词的运用叠加,使人一下子就领略到了其悲凉愁苦的心绪,并且该词组还有词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韵律美,朗朗上口,不过很多人怀疑《残花》是否是李清照所作,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和她天才的用笔来看,《残花》确实像一个残次品,没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刚烈和“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豪迈,笔者认为这不是李清照的作品。不知道喜欢诗词的读者们怎么看?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