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曹植用一首诗写游侠 最后10字乃千古绝唱

2021-08-30 来源:腾讯文化

曹植的《白马篇》是一首歌颂“游侠”的诗,它的另一个名字就叫《游侠篇》。这首诗脱胎于乐府歌辞,在内容叙事上,有很大的创新。

钟荣在《诗品》中赞它“骨气奇高”,思迈不凡。诗中体现出的游侠精神和“气势”,正是后来被《文心雕龙》高度推崇的“文学黄金审美标准”——“魏晋风骨”。

著名词评家叶嘉莹先生认为:《白马篇》最大的魅力,全部源于“天才型诗人”曹植少年时代那一股自信、豪迈与无比张扬的“气势”。

后世另一个拥有此等气势的“天才型诗人”,就是大家熟知的诗仙李白。李白《侠客行》也是一首写游侠的诗,不过要论及“风骨”,李白的诗仍然比曹植这首《白马篇》,有所不如。

一、《白马篇》赏析

《白马篇》——三国·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话翻译:

白色的骏马戴着金色的辔头,像飞鸟一样往西北方向疾弛。那马上坐着的,是谁家的好男儿?他是来自幽州、或者并州的游侠儿。打小离开家乡,日夜盼望着在边塞上扬名。

每日每夜,他都带着良弓练习。箭筒中的楛木杆,长短不齐。他拉弓射穿了左边的目标,又反手射裂了右边的“月支”;仰身射中了上方的“飞猱”;俯首又射碎了下方的“马蹄”。

他的动作比猿猴还要灵巧,比豹子和螭还要勇猛、迅捷。边城频频传来警报,胡人正要向中原迁徙。匈奴军队打北面来,游侠策马登上了高堤。

看他骑着白马长驱直入,一举踏平了匈奴的敌营;又掉转头来,收拾了鲜卑人。他将身躯迎向敌人的锋利的刀刃,即使牺牲性命,也不觉得有什么可惜。

此时,他连父母妻儿都顾不上了,谁让他把名字写进了战士的花名册呢?现在的他不再是一名游侠,而是一名战士。为了赴国难,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把死亡当成最后的归宿。

曹植这首经典之作《白马篇》,事实上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但是他这首诗中体现出来的“气势”,却是不容小窥的。

“牺牲小我,成就大义”,为保家卫国,为了集体的利益,甚至可以完全不顾亲情和爱情。其实这种思想,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但是以前从来没有人像曹植那样写过。

曹植用文字把一个少年英雄遇神杀神,锐不可当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根本不需要接触到他诗中的思想层面,光凭那些表面上的文字,就会感受到热血在胸中沸腾。

在曹氏三雄之前的诗人,从来没有哪一个像这样写过诗歌,更没有人这么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游侠”。这首诗中间用了十二个短句,详细地向读者介绍了游侠的武功是多么高强。

其中,从“控弦破左的”到“俯身散马蹄”这四句,从四个不同的方向,以“对举”的修辞手法展现主角的神箭,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诗中的游侠,并不是那种慢吞吞地,左一箭、右一箭地在射。他几乎是同时观照到了四面八方的标的,然后在极短的时间内,逐个击破了。

后来写到匈奴来犯时,曹植用“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就把游侠整个作战过程概括了,但读起来让人觉得顺理成章。就是因为前面他已经对游侠出神出化的武功,做了详细交代。

二、曹植的《白马篇》为什么出彩

曹植的《白马篇》,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隋炀帝杨广和“诗仙”李白也写模仿之作。但是这二人的仿写之作,不论从哪个方面来比,都不如曹植这首。

杨广写的那首诗,直接就叫《白马篇》,开头的句子都和曹植一样。“白马金具装,横行辽水旁。问是谁家子,宿卫羽林郎”。杨广诗中的主角不再是游侠儿了,而是御林军了。

作为诗人的杨广,颇有几分才气。从表面上看,他似乎掌握了曹植《白马篇》中的精髓,那就是“长驱蹈匈奴”的无敌气概。

杨广为了突出这种气势,甚至用更加嚣张的口吻来描写他自己笔下的羽林郎。他们是“英名欺卫霍,智策蔑平良”。

意思就是说,他的御林军英名超过了卫青、霍去病,他们的智谋超过了陈平和张良。尽管杨广的《白马篇》“口气更大”,但是它仍然不如曹植的原诗受欢迎。

这是因为,杨广的诗歌,缺乏对人物个体的精湛描写。他笔下的羽林郎,是以一个集体的形象出现的,比起曹植笔下的“游侠”,显得面目模糊。

另外,曹植《白马篇》真正让人动容的地方是,“游侠”成为了“战士”之后,说出了“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的惊世之语。

表现了一个忠勇爱国的英雄,在国难当头时,牺牲小我,成就仁义的高尚节操。中国人历来讲究忠、孝、仁、义。不顾父母就是不孝,不顾妻、子就是不义。

但是为了尽忠,这两者都顾不上了,这是一件多么让人心痛的事啊!比起这两件事来说,个人的生命就更不值得可惜了,所以游侠最后讲出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名句。

李白的《侠客行》里面也写了朱亥、侯嬴两位游侠,诗的开始就写了一位赵地的侠客“银鞍照白马,飒踏如流星”,只是把《白马篇》的“金羁”换成了“银鞍”。

接下来,李白《侠客行》中同样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动作描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不过,这一句却是引用了庄子的杰作。

另外,李白笔下的朱亥、侯嬴两位游侠,最后并不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战,而是在报答某公子的知遇之恩。从格局上来讲,比起曹植笔下游侠为国而战,就小了许多。

结语

曹植的《白马篇》就仿佛是一部纪录片 ,成功地再现了一位幽并地区的好男儿,从游侠成为边疆战士的完整过程。

在这首诗的后半部分,曹植着重表现出了这位游侠为了保家卫国所作出的重大牺牲。诗中蕴含的“气势”与“风骨”,并不仅仅是通过对游侠的武功,以及战绩的描写来构成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还是在诗的后半部分,曹植写出了游侠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为国家而舍弃小家,抛弃了亲情跟爱情的大爱行为和极大的格局。

正是由于这种无比绝决的,置个人荣辱、生死于不顾的牺牲精神,才让“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誓言,显得那么的掷地有声。

然而,在杨广的《白马篇》里,完全看不到具体的人物形象,他只是一味地用夸张的口吻在那里吹嘘他麾下羽林郎的能力,完全没有了游侠的那种气势。

李白《侠客行》中的朱亥、侯嬴,则是因为当上了某人的门客,然后才参与了政治斗争,因此显得“只见小恩,不见大义”,缺乏牺牲精神的感召力。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