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不愧是诗仙!连孤独都写得如此浪漫唯美

2021-09-11 来源:腾讯网文化

云烟过眼,光阴闲寂,流水辗过时光的长廊,推开秋的重门,迎来了白露。

这是秋日的第三个节气,天气转凉,寒生露凝。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执一枝瘦笔,将万千思绪寄托于那一滴晶莹透亮的露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最喜欢李白的一联诗,“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朵朵白云,滟滟秋水,秋月朗照,白露垂珠,好一幅秋夜月色图,沉醉了千年的时光。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六朝古都,乌衣巷口,秦淮河畔,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

李白一生漫游天下,根据资料显示,他至少到过金陵四次。

这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的创作时间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写于公元726年,也就是李白初至金陵时;也有人认为是在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

根据诗歌内容来看,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此时的李白经历了10多年的仕途求索,终于在742年得到了皇帝的召见,成了翰林待诏。

可惜不到两年,便因奸臣的排挤,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即使潇洒如他,面对仕途的挫折,也是难以释怀。

他来到金陵,登上西楼,想到同样被排挤出京的谢朓(谢玄晖),一时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标题就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西楼”这个地点很有意思,古人一直对它情有独钟。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满天风雨下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古诗词中“西楼”绝不仅仅代表着地点方位,它还寄托着诗人的某种情感,或是相思,或是离愁,亦或是孤寂。

李白这里是属于哪一种呢?我们继续来看。

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很孤寂的登楼画面。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寂静的夜里,金陵城中凉风四起,李白独自一人登上了高楼,眺望着远方。

“寂”、“凉”、“独”,这三字一下子便将读者摄入一种孤寂的氛围中。

“吴越”是指江浙一带,广阔的背景,与李白此时的形单影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形中便加深了这种孤独的情绪,就像后来辛弃疾所言“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再来看颔联两句,描写的是李白登楼所见之景,清新飘逸,浪漫神奇,历来为后人所称赏。

秋水明净,倒映着洁白的云朵,巍峨的城墙,微风吹过,水中的倒影随波摇曳;秋月朗照,晶莹的露珠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

前一句是俯视,后一句是仰视,自下而上,将金陵秋夜的独特美景描绘得穷形尽相。

白云、江水、空城、白露,秋月,原本这些都是静景,但是诗人着一“摇”字,一“滴”字而境界全出,使得整个画面多了几分灵动飘逸。

当然,李白这两句虽是写景,却也为后文的抒情张本,就像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所言“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前面我们说过,李白是怀着孤寂之情登楼的,那么他为何会感到孤独呢?

答案就在颈联,“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原来他是在感叹知音难遇。

对于古代很多文人来说,最深的孤独不是无人相陪,而是无人懂他。

李白在另一首诗中曾言“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正因世上找不到知音 ,所以他才会想起古人,“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其实,狂傲如李白,能够与他精神相接的古人也是少之又少,而能令他低首的更是凤毛麟角。

那么谢玄晖(谢朓)到底是何许人也,竟令李白如此挂念?

谢朓是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陈郡谢氏,这个家族在南北朝时与琅琊王氏齐名,“旧时王谢堂前燕”说的就是这两家。

李白是谢氏家族的忠实粉丝,谢安、谢灵运、谢朓等人都曾多次出现在李白的诗中。

尤其是谢朓,曾出任宣城太守,李白一生多次到访宣城,传闻便是因为谢朓。

而“澄江静如练”便是谢朓的成名句,出自他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一句将江面宁静澄澈的境界写到了极致,与颔联写景相呼应。

李白之所以会联想到谢朓不仅是因为这一句与他眼前所见之景相符,更是因为谢朓写这首诗时,同样被排挤出京。

而他对谢朓越是怀念,便越能反衬他此时无人懂的孤寂之情。

整首诗来看,通过描写秋夜登金陵城西楼的所见之景,表达了对谢朓的追慕,同时也流露出了知音难觅的孤独怅惘之情。

因为颔联两句写景太美,所以比起其他写独孤的诗歌,李白这首诗又多了几分灵动飘逸,令人沉醉。

不愧是诗仙!连孤独都写得如此浪漫唯美,惊艳了流年,沉醉了岁月。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