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李商隐想念妻子写下一首诗 读过的人都哭了

2021-10-01 来源:腾讯网文化

第一次读到悼亡相关的作品,是中学课文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文章里的凄恻与深情,是那时的我尚不能读懂的,可还是牢牢记住了这句话。

后来又陆陆续续读到了贺铸悼念亡妻的“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读到了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读到了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读到了纳兰容若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那种一字一句间的血泪,那种痛失所爱的悲怆,那种如泣如诉的怀恋与不舍,让人止不住地动容。

想到荒烟蔓草、孤帐空床,想到虚座暗几、冷火残灯,想到茶凉言尽、月上柳梢。

杜甫说“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人生总是如此,有相聚之日,就有离散之时,再痛苦,再不舍,也无可奈何。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及他的一首不那样著名,却同样深情绵邈、感人至深的诗歌——《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首诗应是诗人在妻子王氏去世后,在一个暮秋时节独游曲江,忽忆起妻子,心中凄恻所写。

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是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千金。两人初初相遇时,李商隐已是第五次参加科考,虽然高中,却依旧寂寂无名。

欣喜之余,李商隐心中更多的仍是苦涩。

那是在曲江宴上,一场邂逅终于冲淡了李商隐心中的悲愁。

在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府邸,夜色深浓,觥筹交错,一个少女芬芳的面颊出现在屏风后,两人的目光不期而遇。

少女是王茂元最小的女儿,她明快灿烂的笑容,让李商隐觉得人生原来不只有穷愁,幸福也可以很简单。

两人终是走在了一起,从此,她为他洗手作羹汤,她为他灯下补衣衫。

她甘愿放弃千金小姐的身份,只做他一人的妻。

婚后与妻子小别,李商隐满怀柔情地写下一首小诗《东南》:

东南一望日中乌,欲逐羲和去得无。

且向秦楼棠树下,每朝先觅照罗敷。

诗人在黎明中眺望东南新升的朝阳,他想象着自己也可以每天随着朝阳升起,一路向西,行至妻子的妆楼之上,切切地探望着她。

看她梳妆,看她画眉,看她倚着小楼,凝望远方的身影。

然而甜蜜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就如同人生,快乐只如烟花一瞬,痛苦却似流水不绝。

据李商隐诗中考证,大约在大中三年(849)春,王氏便已患病。而那时的李商隐又仕途不顺,落魄返京。

久别重逢的夫妻二人,想是执手相看,无语凝噎。

大中五年(851)春夏间,王氏便殁了。

由此,我们再来看这首诗的前两句,便更能体味到诗人心中的沉痛遗恨。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荷叶本是无情的物,缘何会有人类的情感——“春恨”、“秋恨”。

那许是因着,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到了荷叶身上。

诗人以荷叶的一“生”一“枯”,来暗示人生境遇的转折。

荷叶生时,妻子尚且陪伴身侧;荷叶枯时,妻子与自己已然天人永隔。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两句更是无限凄婉,仿佛诗人内心的自白。

只要身在人世,我俩的情意便天长地久地存在着;只可惜呀,你已长埋九泉之下,我心中纵有多少惆怅,也只能怅然立在曲江池头,听那流不尽的江水声声。

中国传统诗学中有这样一个概念:一切景语皆情语。

想来当真如此。情到浓处,便总是无情物化作有情痴,说不尽的惆怅心事!

佛家有这样一首偈语: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意思是说:

世间一切的恩爱缠绵,都是无常的,难以长久。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生命如露水般短暂,却有许多恐惧害怕的事。

因为心有所爱,才有了忧愁和恐惧,因为害怕失去,害怕所爱之物不能长久拥有。

如果一个人能够心无所爱、心无所挂,也就不会再有忧愁、恐惧和害怕了。

可是即便当真如此,你又真的愿意吗?

为了害怕失去,便干脆不去拥有;为了远离痛苦,便索性无所欲、无所求、无所爱、无所恨地度过一生。

我是不愿意的!

很喜欢张晓风的一句话,她说:

如果我爱那个叫“生命”的东西,我大概就没有权利去拒绝属于生命的脆弱和易朽的本质。

那么同样的,如果我们爱这世间相爱的甜蜜、相聚的温馨、相守的安心,大概也没有权利去拒绝相恨的怨愤、相离的悲伤、相别的苦楚。

生命活得终究是过程,不是结局。

亦舒说:

世间美好皆无法永恒,当我们看到极致时,也是我们要学习接受失去它的时候。

愿你欣然享受生命所赠予你的欢喜,也能坦然接受生命终将凋萎的悲伤,拥有时善自珍重,失去时方能一笑释然。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