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黄庭坚7岁时写下一首千古名作 却道尽成年人的悲哀

2021-12-01 来源:腾讯网

引言

人生就是一场单程旅行,而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是被名利所累,被世俗所扰,因而也有很多人在这场旅行中失了本心,被欲望这张大网所禁锢。而在一些时刻,长大的我们反倒会不如一些孩童活得通透、看得明白。

北宋时期,一位儿童7岁时便写出了这样一首戳中无数成年人悲哀的诗,让人自叹弗如。而这个儿童就是北宋大家黄庭坚。在这首诗中,他都写了些什么,会让人如此钦佩呢?

黄庭坚与《牧童诗》

黄庭坚,出生于庆历五年(1045年)。其祖上乃是汉初“商山四皓”中的黄绮,及至其父黄庶时,其家族仍为洪州望族。优渥的家庭条件让他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外加自幼聪颖过人,也让他的名声很早便远播乡里。

据《桐江诗话》中记载:皇佑三年辛卯(1051年),黄庭坚时年才不过七岁,恰逢其父亲黄庶在家邀请朋友宴饮。席间有友人言说,你儿子黄庭坚少有才名,不若让他吟诗一首。而年幼的黄庭坚则并不推辞,遂以牧童为题作诗一首。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字,却道出了无数成年人的悲哀。诗中黄庭坚为我们刻画了一幅牧童放牧的景象图。在朴实无华的田园风光中,牧童的一颦一笑无论是“骑牛”还是“吹笛”都透露着他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心情。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黄庭坚将牧童放之于村、岸之中,也让境界更显开阔,也更与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描绘了牧童的悠然自得、无忧无虑后,诗人并没有顺着写下去,反而是笔锋斗转即事论理,他以“长安名利客”来做对比。与长安名利客的追逐名利、机关用尽相比,牧童的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显然更胜一筹。

可以说,这首诗赞颂了牧童的闲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态度,更能表达出这个彼时只有7岁的孩子内心的清高自赏、不与俗世同流的心态,对于那些醉心于名利的成年人也犹如当头棒喝。

事实上,也恰是黄庭坚七岁写就这首诗的缘故,让很多后人以为这首诗不过是年少的黄庭坚未经世事的“稚子之语”,不足为信;但是我们要说的纵观黄庭坚的一生,他却可以说当得上诗中的“牧童”身份。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背后

在黄庭坚以才闻达之后,黄庭坚在治学上未曾有一丝懈怠。治平四年,二十二岁的黄庭坚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宦。

这里肯定有人说,这难道不是一个“长安名利客”的缩影吗?事实上,这里编者却并不赞同此论。

至于原因则有二,其一出仕这是遵循传统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这也是他们要以此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基础,正所谓“大丈夫当扫除天下”是也;其二则是在评判一个人是否为名利所困时,当秉持的是“论迹不论心”,是要看其所作所为的。

显然,黄庭坚的所作所为是经得住考察的。在进士及第后,黄庭坚历任县尉、国子监教授、涪州别驾、校书郎等官职。而在任上黄庭坚为官清廉,关心民众疾苦;纵使诗名远播,却也不结交权贵,对于当时大行其道的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也不攀结,可以说这些都与他的“牧童”心态有着必然的关系。

而这些即便是后来因为他修《神宗实录》被贬流寓江汉时,他也不曾有一丝的改变。此后的仕途中他又数次被贬,但纵使如此,这位内心清高自赏、不愿因追逐名利而放弃本心的才子却始终未从改变。

坦白讲,政治上的的黄庭坚是一个失败者,但他也更像是《唐吉坷德》里敢于与风车大战的唐吉坷德,实现了自我战胜,因为他并未随波逐流,并未追名逐利。

与政治上的失意不同,在文学、书法上的黄庭坚可谓是成绩斐然。

其诗注重用字、句法,讲究章法,但又不墨守成规,更是成就了江西诗派,作为开派宗师、领袖他被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就连苏轼都称赞其诗超轶绝尘 ,独立万物之表 。

而书法上,他行书、草书皆擅,更能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不因循守旧,不拘泥于形式,《松风阁诗帖》《诸上座帖》皆是他的代表作,这也让他成为了“宋四家”之一。

不难看出,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学上,黄庭坚的个性都极其鲜明。他希冀能修身治国平天下,却又不注重名利,更注重百姓;文学上他秉持本心,尊重传统,却又能不墨守成规。

小结

纵览黄庭坚一生,可以说就是他七岁时所写的这首《牧童诗》中的牧童形象。虽居于尘世,但却又能始终秉持本心,不为生活所迫,不为名利所累,不与俗世同流合污。

细细想来,即便是在当代,这首诗所蕴含的处世智慧也仍让人醍醐灌顶。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