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李白初次离乡远游时写的一首诗 开阔大气

2021-12-03 来源:腾讯网

读李白的诗,我们会觉得李白就该诞生在盛唐,盛唐就该出现李白这样的诗人。李白天性洒脱狂放,在盛唐文化的浸染下,展现出了天赋般的才华、非凡的自信和狂傲不羁的人格。他的诗歌盈溢着汪洋恣肆的激情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意境壮阔瑰丽。

一个人的境界离不开视野,李白的境界就与他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有很大关系。对李白来说,远方就是诗歌和理想。他一生的足迹甚至比我们中的很多人都要广。

李白祖籍陇西,出生于碎叶城,五岁时随家迁居蜀中。李白的家世早已成谜,但很有可能是个富贵且有文化教养的家庭。李白少时即能吟诵诗书,阅读诸子百家,十五岁时就会写诗作赋。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在青年时期几乎游遍了蜀中。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春,二十四岁的李白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乘船由蜀中沿长江而下,过巴渝经三峡而赴荆门之外,迈向广阔荆楚的大地。

经过四川与湖北交界处的荆门山时,李白知道自己要真正地离开家乡了,就写下了一首《渡荆门送别》,与故乡告别。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们能从这首诗中看到,李白当时的心情是非常兴奋激动的,眼前的开阔天地让他对前方充满了憧憬,对自己的未来无比自信。诗中虽然也流露出了对故乡的眷恋,但绝无一点愁思和伤感,而是昂扬着豪迈和乐观的情怀。

首联开门见山,直言其事,爽利明快,说明了远游的经过和目的地,透露着诗人的勃勃兴致。蜀中山川众多,长江穿行其中。诗人一路上难免有视野受限之感,到了荆门之外,两岸峭壁变成了平原旷野,视野顿然开阔,另有一番景象。

中间两联描写渡过荆门山时看到的壮阔景象,对仗都很工整,写得开阔大气,有“诗仙”气概。颔联寥寥十个字,就描绘了四种风景。一路上,两岸山峦连绵不断,终于随着平原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广阔的旷野中奔流,一眼望不到尽头。

李白用“随”“入”二字,很自然地把四种景象衔接了起来,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空间感和流动感十足。山本身是不会移动的,但运动是相对的,诗人乘船而行时也觉得山在蜿蜒而动,因此便用一“随”字,把山写得生动了起来。江虽流动,本无出入之意,但诗人着一“入”字,就把江水的流动融入了旷野的广阔背景中。

颔联写广景和远景,颈联则写眼前之景,但也写得非常壮阔,充满了想象力。夜晚,明月映在水中,就像天上飞来的镜子。白天,云彩瑰丽多变,如海市蜃楼。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联意境壮阔,不仅是实写,更是诗人当时心境的写照。诗人乘船从封闭的山中穿出,眼前瞬间变得开阔起来。面对广阔的大地,正当青年的李白看到了无限的可能,胸中涌起了万丈豪情。

但诗人没有完全把故乡抛在脑后,还是以乡情作结了。李白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不舍,而是写故乡水流经万里为他送行,委婉地流露出对故乡的怀恋。读到这里,我们才明白诗题中的送别,不是李白送别他人,而是家乡的水送别李白,也是李白与故乡的告别。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