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杜甫这首诗宛如画卷 写尽了冬日的寒冷

2022-01-05 来源:腾讯网

一直觉得,春是从灼灼桃花开始的,夏是从荷风送香气开始的,秋是从万山红遍开始的,而真正的冬是从白雪纷飞开始的。

从古至今,多少诗人对着皑皑白雪,吟诗作赋,留下不朽名作,“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一代诗圣杜甫有诗云“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暮色苍茫,乱云笼罩,北风猎猎,急雪纷飞,好一幅暮云风雪图,写尽了冬日的寒冷。

《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杜甫这首诗写于公元756年的冬天,也就是安史之乱期间。

当时的杜甫原本想去灵武(位于宁夏)投奔刚刚继位的唐肃宗,不料走到半路便被叛军俘虏。

被困长安,生活困顿,其中的艰辛自是难以言表。

前线又传来唐军新败的消息,收复长安遥遥无望,再加上风雪交加,天气恶劣,便有了这首凄凉至极的五律。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诗歌开头便交代了时代背景,也点明了诗人的遭遇和心境。

当时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与叛军对抗,两次交战,皆以失败告终,唐军死伤无数。

一心盼望收复长安的杜甫听到这样的消息,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

所以他才会独自一人,满怀忧愁,吟咏着诗歌。

一个“愁”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后文的写景叙事抒情皆是围绕着这个字展开,

而“独”字则突出了诗人当时的孤苦境遇,不仅是环境方面的险恶,还有心灵精神上的孤独。

收复长安的希望破灭,而这样的愁苦思绪,却无人倾诉,无形中便将他的愁情放大了。

再来看颔联两句写景,短短10字便将冬日凛冽、严寒的环境渲染到了极致。

黄昏时分,空中飘散着杂乱的云彩,层层叠叠,笼罩天地;又急又大的雪花在寒风中飘舞回旋。

这里最值得玩味的是“乱”和“急”这两个形容词,不仅渲染了天气之恶劣,更将诗人听闻唐军战败后的那种慌乱、急切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孟浩然有诗云“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夕阳西下本就容易勾动愁绪,又加上乱云低垂,风雪交加,身处在这样暗沉恶劣的环境氛围中,诗人的愁绪更添一层。

这两句是典型的融情于景,诗人的满怀愁绪与这寒冷的天气完美地交融在一起,浑然一体,令人叫绝。

接着的颈联,转入叙事,诗人截取了两个特定场景,将他当时贫寒交加的境遇描写得淋漓尽致。

生活困苦,无酒可饮,所以装酒的葫芦早就丢弃了;烧火的柴草也早已燃尽了,火炉中只剩星星点点的烟灰,但是诗人的眼前却出现了熊熊烈火,满室生辉的幻境。

前一句中的“瓢”和“尊”都是盛酒的器皿,而“绿”原是指浮在新酒上的绿色泡沫,就像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所言“绿蚁新醅酒”,这里用来指代“酒”。

“酒”本就有解忧消愁之意,而冬天又多了驱寒的意义,可是诗人却无酒可饮,孤苦凄冷之况味可见一斑,

而后一句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似”字,这是一种以幻作真的写法。

明明炉中的火已燃烧殆尽,诗人却偏偏描绘了一个火红而温暖的画面,又著一“似”字,意境全出。

可以想象当时的天气有多冷,而诗人对温暖又有多渴望,才会出现这样的幻境。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最后的尾联再次点明了背景,与首联相呼应,回环全诗源流,将诗人的愁情推向了顶端。

房琯兵败后,唐王朝的整个局势越发危急,而当时诗人身陷长安,无从得知妻子亲友的消息,心中自是担忧不已。

但他身陷囹圄,无可奈何,所以只能无聊地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书空”一词最初源自《世说新语》,主人公为殷浩,本是东晋时期的将领,与当时的权臣桓温不睦,所以在兵败后便被削为平民,流放信安(位于浙江)。

他到信安后,整日在家读书吟诗,还经常用手指对着空中写字,有人暗中观察发现他每次写的都是四个字“咄咄怪事”,才明白他是借此来抒发心中的愤懑不平。

后来“书空”一词便成了无聊沉闷,忧郁愁苦的代名词,正如苏轼在《行香子·秋与》中所言“问公何事,不语书空”,还有清人吴藻在《金缕曲》中所言“从古难消豪气,也只书空咄咄”。

杜甫这里也是如此,既是写实,也是暗用典故,表现了他忧国忧民却又无能为力的复杂心情。

《瀛奎律髓》曾言“他人对雪必豪饮低唱,极其乐。唯老杜不然,每极天下之忧”。

像《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送远》“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还有这首《对雪》,“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都描绘了一幅意境阔大的风雪图,其中又夹杂着他对国家,对黎民,对亲友的无限关切。

波澜壮阔的图景,永垂不朽的家国情怀,这便是杜甫诗歌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