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明日冬至 一首《冬至》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021-12-20 来源:腾讯文化

明日,便是冬至,是四时八节当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代皇帝在冬至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可见冬至节气在古人心中的重视程度。在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与冬至成为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因此冬至也被称为“亚岁”。

唐代宗大历二年的冬至,也就是公元767年,杜甫流落夔州,此时已是他漂泊在外的第九个年头。在这寒冷的冬至时节,杜甫想到自己飘零半生,又想到千疮百孔的国家,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冬至》,其诗曰: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冬至,对古人而言,是多么重要而隆重的节日,但是对杜甫而言,更多了一丝悲凉。已经多年没有回到故乡和长安,自从战乱爆发,自己和家人便过着流浪的日子,身在异乡,满目愁苦,只能寄兴于诗。

对杜甫而言,生活中的穷困和愁苦,何时才能结束?正所谓孤者易伤,贫者易感,杜甫兼而有之,怎能不痛心?怎能不伤感?

此时的江上,风景依旧,而自己的面容,却老迈沧桑,独独衰矣。每一道皱纹都藏着颠沛流离的心酸,每一个眼神都显露出生死无依的绝望。

冬至时节的热闹与喜庆,都是属于别人的,留给杜甫的,只有孤独与潦倒。杜甫客居蜀中多年,早已熟悉了异乡风俗,故乡的人情反而愈发生疏。

杜甫拄着拐杖,来到荒山野壑,这里满是丹枫红岩,每前行一步,都倍感岁时寒苦。遥想当年京城朝廷,此时应该已经到了下朝的时候,那些佩戴玉佩的文官武将,此时也该离开紫宸殿的宫门了。

此时杜甫的心,已经支离破碎,不剩一寸。望着前行之路,一片迷茫,心眼迷离。杜甫多么想在有生之年回到故里,重新看到故国三秦。诗中的三秦,在这里代指朝廷。

杜甫,可能是中国古代最不幸的诗人之一。他仕途坎坷,历经战乱,穷苦无依,漂泊异乡,最后客死在小船上,时年五十九岁,令人唏嘘不已。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