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孟子提倡“劳而不怨” 为何孔子主张“以直报怨”

2021-12-28 来源:腾讯网文化

自古以来,孝文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自从先秦时期提出伊始,就在儒家思想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其发展,孝文化该如何进行?孝文化的合理性如何解释?都值得人类深刻思考。中国古代先贤对于孝文化的解释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途径。


孟子认为孝的代表人物是舜,据相关史料记载,孟子对于舜推崇备至,孟子解释关于孝的观念是从一个独特的方向来说的,即是从“劳而不怨”来考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舜的故事加以例化。舜在被父母厌弃的情况下,并没有抱怨父母,而是毫无怨言地继续尽孝。而在现实生活中,虽然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百般疼爱,但是仍然有不愿尽孝甚至厌弃父母的人。在不被父母疼爱的情况下,仍然毫无怨言的尽孝怎么可能?

一、孟子为何会提倡“劳而不怨”的原因分析

孟子认为,舜不仅是孝的典范,也是人性本善的典范,舜在不被父母疼爱的情况下,依旧不计前嫌侍奉父母,以孝感天下。史书记载,舜常常无缘无故就被父母兄弟所嫌弃,经常陷于父母兄弟所设的困境之中,而舜非但没有生气反击,反而继续对父母尽孝,这在今人看来,是十分荒谬且不和常理的。但为何会这样呢?

据《孟子与万章》记载,舜在被父母逐出家门之后对父母十分思念,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怨恨。舜对于父母的遗弃没有丝毫的怨恨,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乎,孟子的徒弟万章就请教孟子,而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用了先贤长息与高公明的对话来举例说明,“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也”。孟子之所以会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是由两个原因的:第一,长息乃是高公明的弟子,而万章同样也是孟子的学生,用相似的处境来举例更容易启发弟子;第二,高公明曾是曾子的学生,而“劳而不怨”就是曾子最先提出来的。通过举例让高公明说出这句话比孟子自己直接说出来更加具有信服力。

之后,舜得到了尧的两个女儿,也通过禅让得到了王位,难道还比不上穷途末路的人吗?或许在常人看来,答案确实是肯定的。但在孟子看来,孝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最为紧密的连接途径,不被父母疼爱是子女忧愁的主要原因。在舜看来,父子之爱,是人的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情感寄托,人生的一切快乐来源于此,就算是其他一些都不能代替的。

当功名利禄逐渐填满了整个人生历程时,人们往往会忘记孝所带来的快乐以及孝顺本身所带来的好处,人们觉得父母从生下来之时开始就与自己在一起,而本末倒置的去追求那些父母给不了的功名利禄等,人们往往觉得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是理所应当的而不懂得感恩,这才会出现某些宁愿追星都不愿意对自己父母好的人。

综上所述,舜能够做到即使不被父母疼爱仍旧对父母关怀备至,主要原因是在于舜自我心灵的反省。朱熹说,“常人之情,因物有迁”。孝这行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需要本心发现来维持的,不能尽孝是失其本心的结果。舜发自内心的孝乃是自发的行为,他的这一行为也深深影响了周围百姓,最后百姓臣服于他,推他为王。

二、孝文化与乐、忧的关系

孟子认为,人的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快乐是与善良联系在一起的,而孟子认为,舜是善良的代表,孝也是善的一部分,快乐这种情绪从根本上来说是与善良紧密连接的。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为一乐也;不愧于天,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为三乐也。孟子将“父母俱存”作为三乐之首,由此可见孟子对于孝的重视。

桃应问孟子,舜作为天子,若是他的父亲杀了人,那么主管法律的官员应该怎么办呢?孟子说,应该将他的父亲抓起来。这时候桃应感到疑惑了,那么舜自己将会如何面对呢?孟子认为,舜会抛弃王位,带着他的父亲一同逃亡,找对一处安身之处,乐而忘天下。孟子认为,天下王位乃是身外之物,而亲情确是人生之首,人应当遵守法律,但是法律却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的。对舜来说,当孝与法律冲突的时候,哪怕会违法,依旧会选择保全自己的父亲。这与孔子所提到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观点如出一辙。在孟子看来,父子关系是要比君臣关系更为重要的。严格来讲,孝是无法规范的,孝是一个总是在发生、不断变化且延续的过程,浸透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忧,是对自己是否已经尽孝的自问,从时间维度上来讲,忧是未来发生的。与乐不同的是,乐主要是针对于当下来说的。忧是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的担忧与牵挂,当然,虽然忧是朝向未来的,但却比乐更加的深刻、动人。圣人发现一旦人没有了人伦,便于禽兽毫无二异。孟子并未将善、孝、仁这样的道德规范仅仅归于圣人,而是深入到平常人的生活体验之中去,让更多的人来效法圣人,实实在在地施行。

综上所述,孝是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行为,在孟子这里,孝并不是简单的、强制性的行为,而是发自内心的、靠着自我约束表达出来的真诚的行为。

结语:

孟子之孝根植于乐、忧这两个人类基础情感,主张“以德报怨”的尽孝方式,但却与孔子提倡的“以直报怨”并不矛盾,无论是对于怨恨的发泄还是宽容或者是忘却,都是为了更好地尽孝,这对当代急速发展的社会之中道德行为的塑造以及人伦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多的启发,孟子的“劳而不怨”并不是讲究一味的愚孝,而是讲究内心真实情感与现实情况的结合,即使在今天,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