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白居易笔下的 “半江瑟瑟半江红” “瑟瑟”指什么

2022-01-07 来源:腾讯文化

先说几句题外话,世情尘味,有关阅读。感觉国人整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对学习的淡化,对阅读兴趣的降低。读书无用论,成为一种不说却做出来的可怕事实,值得深思。现象的成因,一方面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是个人思想的转化。长此下去,将是国家之大不幸。

但愿国人能对阅读的兴趣有些提升,哪怕不像德国人那样坐车都读书,至少一年要读几本书,即便闲书,好过于其他,因为,你不得不相信开卷有益。虽然这种“益”,不是直接的金钱,却比金钱有内涵,因为它牵涉到思想的利器,还关联到书生困境。

文归正传。白居易是盛唐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他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暮江吟》一诗正是他在赴任杭州刺史的途中即景而作: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全诗格调清丽,语言细致婉转,描景绘色栩栩,实是难得一见的咏景佳作,千百年来,一直备受赞誉。

诗很短,只有四句,却以贴切的巧喻、新颖的构思,绘出了两幅优美宁静的大自然图景。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摹的是金乌西斜、晚霞映江的绮丽画面。“铺”之一字,看似朴拙,却尤为贴切,既隐晦地点明了时间线——残阳已经不是“照”水,而是“铺”在水面上,说明夕阳已极接近地平线,又从侧面写出了独属于秋日夕阳的柔和妩媚,令人平生一种安闲之感。

另外,“半江瑟瑟半江红”一句,则“瑟瑟”与“红”的景色渐变,形象地描绘出了江上水天相映、波光粼粼、光影瞬息变幻的明丽。

有人解释“瑟瑟”是形容秋天的萧瑟,这是不对的。《历代诗话》的《瑟瑟》一文中说:“杨升庵曰:枫叶红,荻花白,映秋色碧也。瑟瑟,珍宝名,其色碧,故以瑟瑟影指碧字。”

一道浓艳的落日之光照射在江面上,只见半边的江水变得碧绿、翠蓝,如同和田碧玉,另外半边的江水变得金红璀璨,就像红宝石。

至于在解释为什么会有如此赏心悦目的现象时,一般认为靠南岸的一侧因为被阳光照到,所以变红色,靠北面的一半不能被夕阳照到,所以看起来呈深蓝绿色。

实际情况是,江水对阳光有反射作用,太阳越接近地面,与地面夹角越小,反射作用越强,但这种反射只有在被人看到时才能显现红色,而那些反射到其他方向,不能进入人眼的区域,即使有残阳照射,人也不能看到,而只能看到反映在江中的湛蓝碧绿的天空的颜色,在残阳的辉映下,显得更加可爱。

如斯美景,自然令诗人流连忘返,由是,自然而然的,他不仅邂逅了夕阳,还邂逅了新月。诗的后两句,描绘的便是夕阳沉落之后,新月初升的情景。

碧蓝的天穹之上,新月迷蒙,若一柄玲珑的弯弓,月光漫洒,照在江边的碧草上,草叶上初凝的露水缓缓滚动,每一颗都恍若珍珠,圆滑唯美,色泽莹润。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中称赞此诗“可谓工微入画”,此言不虚。

而“可怜九月初三夜”一句则承上启下,不仅联结了残阳与新月两幅画卷,还直抒胸臆,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又表达了他远离朝野党争之后悠然闲适的心绪,尤其是“可怜”二字,更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