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徽州宗祠文化:一座祠堂一部家族史

2022-01-11 来源:凤凰网文化

宗祠文化是姓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内容与集中体现。宗祠是神州大地历史遗存中最为鲜活的文化记忆。

每一座祠堂,都记录着一个家族曾经的辉煌,承载了这个家族厚重的人文历史。它是先祖前贤光辉事迹的陈列馆,是安放族人精神灵魂的栖息地。华夏民族最看重故土乡情,也最具有浓烈的祖宗崇拜情结。

明代以来,徽州地区掀起了一阵修建宗祠的风潮,这些来自中原的徽州人,将部分中原建筑风格融入宗祠建设中,并且走到哪里,就将宗祠修到哪里。

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大都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常年的战乱,加上连年的黄河水患,导致了中原地区地面文物非常少,六百年以上的古村落几乎不可能找到。

徽州历来比较少战乱,在一定程度上,让这些宗祠保留了下来。徽州地区历史上唯一一次大的战乱便是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徽州地区的祁门县还曾作为曾国藩的大本营。

当时的战乱之后,徽州的人口“十去七八”,房屋“十户九空”。但当时的徽商,以其强大的经济能力,在动乱之后,又在原址上修复了大量宗祠。

作为一个家族祭奠祖先的宗祠,一般多置于村镇两端,选址都在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从效果图上看,这些宗祠庄严气派,宗祠的建筑结构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渐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

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四周民居簇拥,牌坊映照。建筑架构上,宗祠采用了与徽派民居相同的飞檐拱顶、天井、马头墙。

徽派建筑包括宗祠在内,带着徽州人先祖们带来的中原建筑风格与习俗。在多山的徽州地区,土地比较紧促。为解决建筑内的通风采光问题,南迁的中原士人,根据中原的“四合院”形式,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建。

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将四合院形制改变为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独特的“天井”结构。而徽州地处山区,建筑中又多木结构,房屋极容易遭受火灾,为避免火势蔓延,便又在徽派建筑上设计了马头墙。

作为与中原宗祠文化一脉相承的徽州宗祠文化,徽州地区至今保留着如此之多的宗祠。行走在徽州古村落中,总能见到那些留存至今的宗祠。这些徽州古宗祠内的正堂,一般都要高高悬挂着各家族祖宗的肖像画。

过去每逢节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时,在家里总要悬挂一些祖先容像,尤其是各姓的宗祠里,在祭拜典礼中,更是要挂一些家族在历史上卓有成绩的人物容像,一方面是供人瞻拜,另外一方面则是警示晚辈,让后人不断地仰视他们、敬重他们,也昭示着家族的根和荣耀。

古建家园-- 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