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李益的两首佳作 水平高超 诗意浓缩 文学功底非凡

2022-02-18 来源:腾讯文化

唐代文化繁荣,古典诗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诗坛也呈现出群星璀璨、百卉争艳的繁荣景象。不同流派的诗人大展身手,各个朝代的才子也各显风流,除了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卓越诗人,唐代诗坛中还有一些才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甚至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

李益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曾经在边塞生活过一段时间,不仅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而且亲眼目睹过很多紧张激烈的战役。诗人还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谱写在诗行,既为后世提供了很多有用的研究资料,也让诗词爱好者受益匪浅。下面分享李益的两首佳作,水平高超,诗意浓缩,文学功底非凡。

 

边思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李益21岁登进士第,两年后入仕成为郑县主簿。可是诗人并不愿意一辈子沉沦下僚,于是在他26岁那年,诗人随军北征,希望在戍边中可以建功立业。这首诗就抒写了作者在边塞的生活感受,也委婉地传达出其内心的悲凉和惆怅之情。

 

前两句描述诗人的装束,并点出自己曾有一段难忘的戍边经历。他虽然是一介书生,可是既然来到了边关,就要时刻做好战斗准备,而且他也不想成为其他人的累赘,所以诗人也学着将士们腰垂锦带、身佩吴地特有的弯刀。

诗人非常了解边关附近百姓们遭受的痛苦,极其同情戍边将士们的思乡之切,他也因音讯难通,而牵挂着自己的妻儿老小。“走马曾防玉塞秋”,次句浓缩了诗人在边关的各种遭遇,寒冬腊月时,狐裘不暖锦衾薄;春回大地时,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也曾后悔来到边塞,但是每当他看见那些普通士兵比他生活得更苦,他立刻不再抱怨。不过即使没有打退堂鼓,诗人依然心中充满愁情,他不知这样的日子会持续多久。

后两句就表达出其内心的真实情感。诗人悲切地说,不要嘲笑我这位关西的将门子弟,我要把满腔深情都倾注于凉州曲中。李益自称是飞将军李广的后代,所以他的身体里流淌着名将的血液,他的心中更充溢着一股爱国的激情。

“莫笑”二字看似豪迈,可是“只将”二字,却彰显出诗人不甘寂寞的宏伟抱负,也委婉地道出了这首诗的主题,那种苍凉和悲壮的情感,非常值得读者细细咀嚼。

 

暖川

胡风冻合鸊鹈泉,牧马千群逐暖川。

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

在御边的战争中,尽管出征将士们具有高昂的士气,但由于久戍不归,征人难免会思念故园和亲人。更何况边塞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唐代时也没有如今现代化的补给装备,所以将士们的乡愁是与日俱增,这首诗就形象地展现出戍边士兵的悲惨命运。

 

首联就描绘出一幅独特的边塞场景,寒风凛冽、泉水冰冻,牧马千群、追逐暖川。胡风,指从北方边地吹来的冷风;鸊鹈泉,是牛羊饮水之处;暖川,指适合饮马的温润的溪流。

正所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没有水源,就无法生活,即使士兵们可以望梅止渴,牲畜却不能渴而掘井。作者仅仅选择了“胡风、冻泉”两个意象,就活灵活现地表达出边地生活的艰难困苦。

 

次联更深一层地展现出非常恶劣的生活环境,士兵们经常长途跋涉,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参加大大小小各种战役。他们不知何时可以回家,更无法预测自己能否活着归乡。“无尽日”三字,是一份极其悲怆的哀叹,也袒露无疑地表达出诗人的同情。

结尾7个字更是动人心魄,他们经常在冰天雪地里行军、宿营,虽然每年都会转移地点,但其实依然是常年处于严寒的环境下。正如诗仙李白所写,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益在这首诗中也用“雪中天”三字,形象地描绘出边关将士们心中的愁苦和无奈。

更值得赞赏的是,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虽然不发一句议论,却通过牛马与士兵的不同待遇,委婉地鞭挞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无视士兵们死活的现实。李益的这两首诗水平高超,笔法细腻,对比鲜明,作者不愧为大唐才子!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