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相将折杨柳 争取最长条 谈折杨柳在唐朝的多重含义

2022-02-22 来源:腾讯文化

唐朝折杨柳古诗五首: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

很多人都知道古代有杨柳送人的习俗,且流传下来的唐诗也不断证明,在唐朝,折柳送别之盛。比如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虽然这里没有写折杨柳,但是这首诗在唐朝就成了家喻户晓的送别诗。而且唐朝人在送行时,成为必唱的曲目,而且还送上新鲜的杨柳。

那么折杨柳究竟起自什么时间呢?

最早的记录是说西汉灞桥,是交道要道,那时候已经流行折杨柳送别。

但是为什么是杨柳呢?

 

实际上折杨柳送别,这件事要分几个层次才能说清楚。

一,柳树是上古就伴随人们生活的一种常见树种,长寿,插枝能活,农村多用作建筑田园原料,成为家园的象征。

二,古代医药都从实践中得来,柳树和桃树有着巨大的生命力,被认为可以驱除鬼魅。很多人知道春节的对联是桃符转化而来,还有一个随着时间,现在已经湮灭的古风俗,就是在新年辞旧迎新时,门前插上柳枝,认为可以辟邪。桃枝和柳枝都有补充身体元气,促进消化的功效,被认为可以驱除疾病和鬼魅。

三,柳树春天迅速长出柔韧的枝条,能插枝成活,寓意人生吉利长久。

四,折杨柳的风俗最初用在辞旧迎新的新年和立春,逐渐扩展到整个春天。

五,送行多在春天,送人杨柳,有路上辟邪,长久,思念,祝福等多种含义。

所以折杨柳,认为柳和”留“谐音,只是这众多含义中的一环。

唐朝是长期分裂后重新恢复大国荣光的一个朝代,不仅有些民俗被继承下来,还发扬光大,比如将西汉王莽改名的”长存桥“的灞桥,恢复了汉朝的名字,并且种植护坡防水的杨柳树,这里不但是交通要道,更成为历史和现实交叠的人文景观,灞桥烟柳,折柳送行,再次成为继汉朝之后盛大的人文风俗景观。

不过灞桥靠水,虽然不断有杨柳枝条被攀折,同时唐朝的绿化比较好,不断补充新的杨柳,折柳送人和插柳植树,几乎同时进行,绵延不绝。

当然你也可以想到,正是这源源不断的输出柳树柳枝,这些柳树很可能到达世界各地。

因为柳树对于水土的要求不高,只要是有水有土的地方就会落地生根。这些祝福里也必然含着对朋友对亲人安稳的祝福。

 

”倡楼启曙扉,杨柳正依依。

莺啼知岁隔,条变识春归。

露叶凝愁黛,风花乱舞衣。

攀折聊将寄,军中音信稀。“初唐 · 卢照邻《折杨柳》

这里写的是中下层的女子,在新年第一天,打开门,看到门口的杨柳沐浴在新年的阳光里。

一夜之间,仿佛黄鹂鸟的声音也变得清脆婉转,而杨柳颜色变得青色饱满,这是春天回来了。

那么正月一日新年,在魏晋风俗中就有攀折杨柳放在门前辟邪的风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这个女子将树上的杨柳折下一部分放在门扉上,此时院子中的梅花正在如雪开放,边开边落。

她想到什么呢,就是想折些杨柳枝条给在北方边关的丈夫寄去。

那么这里可以看到,杨柳恐怕不仅仅是寓意离别那么简单,杨柳更可能是一味北方边关难得的药材,因为那里干旱杨柳树少,女子正盘算寄去大捆的杨柳枝或者杨柳叶子,以解决那边少药的状况。

至少神农本草,说柳花“味苦,寒,无毒。治风水,黄疸,面热黑。叶,治马疥,痂疮。实,主溃痈,逐脓血。生川泽。”联系到先秦和汉朝在春天都有用香草和中药沐浴或者做成辟邪香料的传统,这里真心实意寄去柳枝,或者并非是虚拟的感情寄托。

唐朝中常有寄柳的说法,柳枝辟邪在民俗中不可否认。

 

“官渡初杨柳,风来亦动摇。

武昌行路好,应为最长条。

叶映黄鹂夕,花繁白雪朝。

年年攀折意,流恨入纤腰。”唐初 · 刘方平《折杨枝 》

这也是唐朝初年的折杨柳。而且写的就是早春杨柳。

此时渡口边有最早的春柳,春风过来,长条摇动。

在这里,你去武昌,我为你送行,我要折下最长的那一条。

很显然,这是祝福对方一帆风顺,长长久久,用柳枝护身。

那清新的柳叶在黄鹂鸣叫的黄昏,此时还有飘飞的春雪落在枝头。

年年人们折杨柳的深情,都含在柳树依依的长条不舍里,含在爱人的惆怅情怀中。

留是留不住,也只能但愿人长久,像最长的柳条一样,长久平安,有生命,有感情。

 

“玉窗朝日映,罗帐春风吹。

拭泪攀杨柳,长条踠地垂。

白花飞历乱,黄鸟度参差。

妾自肝肠断,傍人那得知。 ”初唐 · 沈佺期《折杨柳(一作宋之问诗)》

那么这首写的不是早春的杨柳,是二月或者三月的杨柳。

太阳打在早上的窗户上,和暖的春风,吹开了帷幕。

我走到院子里去折杨柳,自己却掉了眼泪。那美丽的杨柳垂到了地面。

无数的柳絮翻飞,黄鹂穿梭,而我却泪落涟涟,别人怎么会知道我的心情?

那么她显然是慵懒的妇人在晚春折杨柳,这不是送别,仿佛是一种必然的仪式,为什么会伤心呢?

二月二是花朝节,三月三是踏青节,三月还有清明节。在古代,这样的节日都会盛装,头上插着对应节气的春花春柳。往往家人一起同行。

很显然这个女子,良辰美景,丈夫远在边关,久已不回。这种年轻时,热闹是别人的,自己却独自思念的落寞格外分明吧。

但是柳枝还是要攀折的,家家如此,只是她的心,触景伤情。又哪里是别人能懂得?

 

“阊阖春风起,蓬莱雪水消。

相将折杨柳,争取最长条。”中唐 · 令狐楚《春游曲(一作游春词)三首 其三 》

明白了杨柳有着辟邪的含义,也就不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人折杨柳了吧。

有很大一部分是节日风俗,然后扩展到送别。

比如这是早春,或者正月初一,或者立春,大家出门游春踏春。

此时春风起,雪水消,杨柳虽然不够繁茂,却也长条如丝如水。

大家在户外,争着去折杨柳,比比谁手上的杨柳丝最长,这显然就是一种迎春闹春斗草的娱乐。

一大群人比着手上的柳条,最长者有小小礼物,而且柳条象征好运长久,这也是春游的收获吧。

回家,无心插柳,也许这手上的柳枝就活了,岂不是吉利?

柳条装饰车马,缠在身上,也是春天到此一游的物证坐标。比起用绶带流苏装扮自己,柳条天然环保经济实惠,也不像今天,到处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

 

“杨柳多短枝,短枝多别离。

赠远屡攀折,柔条安得垂。

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

朱颜与绿杨,并在别离期。”中唐 · 孟郊《横吹曲辞 其一 折杨柳(一作折杨柳 一) 》节录

所以你看到唐朝人春天节日中间对柳条的频繁利用,就知道拿它送人,那是必然的。

唐朝水运发达,承袭了隋朝的大运河,又多多兴建水利设施,但凡有水,第一个护堤的植物树种就是柳树,因为柳树的防水保土功能是经过历史验证的,至今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杨柳种在码头长堤,最是繁华的码头,可怜的柳树也一遍遍被薅枝条。好在我相信柳树的发枝能力和唐朝的种植密度。

饶是这样,这越繁华的码头,柳树长条也折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是短枝。不过在春天,几天,这些短枝条又会努力生长。

孟郊说,这里的杨柳多短枝,因为这里送别的人太多了。

因为送别,屡屡折下柳条,那柳条怎么会有时间长成垂到地面修美的姿态?

我以为他会环保,结果还是连短枝,也折下送人。

说,爱人,你别嫌弃这枝条太短,这里蕴含着长相思。

我盛装的容颜站在杨柳树下,等着你归来,请你一定要记得这场景。

孟郊是熟悉农业的人,既然他认为这短的柳条也可以折,证明,一,这里柳树实在多,长条没有还有短条,二,他应该是相信柳树枝叶的再生功能。

可以看到唐朝早期和中期是盛行折杨柳的。

 

那么为什么到宋朝之后,折杨柳就不盛行了呢?

一是正月折杨柳插门挂桃符的风俗,逐渐被对联和其他物品取代。

二是宋朝比起唐朝来,更加保守,重文轻武,也就没有太多的人讴歌重视军人和边塞,造成边塞送别诗的锐减。也压抑了折柳文化的传承。

三,随着医药的进步,柳树辟邪的说法淡去,但还是保留了端午插艾叶的风俗,因为艾草相对有效,而柳的医药功能明显淡化,也逐渐淡出了民间。

四,插柳是作为清明节一种祭祀风俗存在,也是为了区分这种祭祀,柳枝送别就不用在日常生活里了。

 

但是柳树是作为一种绵长的相思和守望,一种情感,存在在中国文化当中的,成为重要的情感符号。而且清明节左右,也是古代的植树节,人们用更环保的方式,种植和爱护柳树。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