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苏轼:相守 相伴 爱一个人 就要为她哭着笑下去

2022-04-02 来源:腾讯文化

公元1086年,宋哲宗即位后,苏轼时来运转,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带来的种种不幸就此画上了句号。

一年之内,苏轼从正六品上朝奉郎升迁为翰林学士兼知礼部贡举。也就是从地方调入中央,并且当上了类似皇帝秘书和参谋性质的官员,还负责礼部从通过科举考试的举人中排出名次。知贡举通常选取朝中有学识名望的大臣,宋朝科举有策、论科目,知贡举可以根据自身对考生文风的喜爱决定挑选应试者的成绩,一言定命运。

1、料得年年肠断处

故乡是一个人永远的根,不论我们觉得时间过去了多久,又或者看尽了多少尘世的繁荣。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里,包含着亲人的欢笑、母亲饭菜里熟悉的香味、左邻右舍相互帮衬时的点点滴滴,那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份浓烈的恩情,造就了如今的我们,也形成了一种名为家乡的情感归属。

饱受贬谪流离之苦的苏轼,此时已经49岁,接近天命之年的他,思念家乡的情绪变得无比浓烈。第一任妻子王弗和父母已经逝去多年,正埋在眉山老家的老翁山下,那是他记忆里童年成长的地方,是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亲人安息所在。

可喜的是,当时苏轼的朋友贾讷被任命为眉山的地方官,知道这一消息的苏轼急忙写了一首

《送贾讷倅眉》: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诗是好诗,情是深情,却令人无比心碎,那大抵就是生命中最伤痛的几个场景了,孤独二字用在此时,是无比贴切。

诗有两意:

一是希望贾讷能代替他去看望父母、妻子的坟墓和乡亲故人;

二是希望贾讷能够爱护眉山百姓,做一个受人欢迎的父母官。

平素的语句背后,是一个最真挚的情感,对亡妻、父母、家乡,苏轼先生不愧是一个豁达洒脱之人。悲伤之余,亦牵挂家乡的未来。

自从妻子王弗公元1065年去世至今,苏轼先生对妻子的思念,已经持续了二十一年。

11年前,也就是公元1075年的时候,苏轼先生做了一个梦:

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圆月,月光泼洒在地面,映照出一片银色的大地。

那是在眉山的家乡,梦里的苏轼沿着熟悉的小道,缓缓前行。一阵风儿轻轻吹过,老翁山上,年少时种下的松林似感应到了主人的归来,欢呼雀跃摇动起了枝丫来。

忽然,眼前出现了一座时常出现在梦中的楼房,那是家?东坡先生加快了脚步,三步并作两步,远行的游子迫不及待想要回到这充满着温馨回忆的地方。

卧室里的烛光忽明忽暗,东坡先生愣住了——那是他和妻子居住的房间啊。

难道……?一念及此,东坡先生轻轻推开了这扇紧闭十年的心门。

入目处,一位端庄典雅、容貌秀丽的佳人正对镜梳妆。见此,苏轼先生再忍不住轻唤道他心中思念多时的妻子:“弗儿!是你吗?”

言罢,只见佳人转身,抬起头来,双目含泪,注视着眼前的相公,脸上是满满的喜色和忧伤。

两个人就这么静静目视着对方,尚未开口,各自的脸上早已泪珠止不住的下落了。

“弗儿,这些年未见,你还是这般美丽动人,我好想你。近年来,我几番被贬,四处奔波,岁月染白了双鬓,满面是掩不住的疲惫。没有你的日子里,再也无人可以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我们的孩子苏迈今年6岁,性格如你,聪敏心善,将来一定会大有出息。弗儿,你在另一边还好吗,迈儿时常念叨他的母亲。”

……

说不尽的相思、道不尽的离殇,言语未尽,眼前的佳人身影便慢慢淡去。

小楼不见了,妻子不见了,只有眼前妻子和母亲的墓碑,与风中回应着的“三万”棵松木忠实守护着主人的思念。

此词,就是后来流传至今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人生若只如初见

东坡先生对于婚姻是特别慎重的,在那个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婚姻的时代,他走上了一条自由恋爱的道路。

苏轼对于包办婚姻的恐惧,源自于他的姐姐苏八娘的事情。

苏八娘

苏八娘是苏洵第三女,在她16岁时与舅舅的儿子程之才结婚。苏轼和自己的姐姐只相差一岁,从小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姐姐的不幸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苏洵的《自尤〈并叙〉》中谈到:吾女介乎其间,因为其家之所不悦。适会其病,其夫与其舅姑遂不之视而急弃之,使至于死。始其死时,余怨之,虽尤吾之人亦不直浚。

苏八娘的死,源自程家公婆的矛盾,她的舅母兼婆婆并不喜欢她,婆媳矛盾下,丈夫不复儒雅的形象,选择了沉默。苏八娘生下孩子后,得了产后病,可程家并不打算为她医治。苏家便将其母子接回了家来调养,这时候程家公婆却跑来指责苏八娘不尽儿媳的孝道,生生抢走了婴儿。苏八娘在这种情况下,心病加上身体的疾病尚未康复,很快便抑郁而死。

程苏两家因此结怨,断绝了来往。

所以,在此之后,苏洵和友人为苏轼许婚时,苏轼的反应才会那么强烈:他选择了逃往山林寻找道观修道去了。

苏家人齐心协力找到苏轼的时候,终于决定不再逼迫苏轼同意这门婚事。

唤鱼池

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

东坡先生的时代,眉山市青神县中岩书院,是远近驰名的学术圣地,因为那里有个十分出名的老师——进士王方。

1051的时候,东坡先生慕名而来求学。书院弟子虽多,但苏轼的品行和学业都是其中最为出众的。

一日,先生带着书院的学生前往青神中岩春游,当时学生们聚集在鱼池附近观赏游鱼。寺中的僧人便来了雅兴,就与先生约定好借着为水池起名的机会,来考考学生的才学,也会游玩增添几分乐趣。

当时先生带着女儿王弗同行,也是有意借此机会在自己的弟子中为女儿挑选一个适婚的青年才俊,选个乘龙快婿。

众弟子纷纷各展所学,想要在先生面前露上一手,自然也存在年轻人攀比的念头,场面顿时热闹起来。诸如“跳鱼池”“藏鱼池”“锦鱼池”,可谓百家争鸣了。

苏轼见池中游鱼并不怕人,有人投喂,便应声而来,不觉脱口而出“唤鱼池”。先生闻言,不禁拍手称好,赞道:“唤鱼!唤鱼!好名字。”

恰巧,这时候王弗也差人送来了自己的答案,先生见了上面的字迹,不禁楞了一下。随即,微微一笑,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古怪,瞅了瞅苏轼。

只见,纸条上赫然写着“唤鱼池”三个大字,也难怪先生神态不自然起来了。

3、只羡鸳鸯不羡仙

苏轼先生为人豪爽、洒脱,是心极热,眼极亮,那是容不得半点沙子。

为官做人,苏轼先生都表现出了热心肠。百姓是拍掌称好,同朝为官的大臣却对他狠之入骨。

举一个例子:王安石推行新政的时候,苏轼上表君王,讨论将来会出现的贪污腐败、堤坝水患等等问题。毫无疑问,东坡先生开始了大起大落的人生。

后来司马光当政,打算重用他的时候,东坡先生又觉得司马光打压王安石新党的手段,都是同样残忍,又再次上书抨击司马光一派贪污的事情。

东坡先生,就这样两边都给得罪了。

苏轼和王弗的爱情,便很好的弥补了苏轼的性格特点,当之无愧的成功男人背后那个贤惠的妻子形象。

有多贤惠呢?过了21年,依然能够让苏轼闻之恸哭。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苏轼和王弗之间“琴瑟相和”的日常片段:

红颜知己

苏轼和王弗在一起的时候,王弗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也是很有才华的。苏轼看书的时候,王弗便在一旁陪伴着他,也不言语,在苏轼需要的时候,就为他端上茶水、糕点,苏轼也就不知道王弗其实也是颇有文化造诣的。

苏轼是个很爱看书的人,书看得多了,久了不用,难免就容易生疏,用时答案分明就在脑中,就是说不出口。

而在这纠结的时候,王弗便轻轻指出苏轼遗漏、或者出错的地方。

这样一位支持、理解还能为自己的兴趣提供帮助的女子,在苏轼心目中地位直升。

远行赠言

王弗可谓对这位大才子知根知底,苏轼外出做官的时候,事无大小都会温柔的询问,生怕忧虑自己的夫君因为性格原因吃亏。

不同于现在,情侣间缺乏安全感,用追问对方的行踪来安慰自己对方是“爱我”的。

王弗很高明,我问你并不是不信任你的人品,怀疑你做了什么对不起她的事情。而是支持丈夫工作的情况下,以一种柔和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对方的关切,告诫对方,要注意哪些事项,让对方不至于反感自己询问的行为。

同样的行为,王弗做出来自己安心了,丈夫也感觉到温暖。

立屏辩人

苏轼对王弗的信任、依赖,可以从他心甘情愿让自己的妻子在屏风后听自己和朋友的聊天,告诫自己注意事项看出来。

现在,情侣间社交透明化,都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可见苏轼的心中妻子的重量是多么重要。

王弗也没有让苏轼失望,特别是在章惇这个人身上。

章惇在苏轼得意时,是非常恭敬的态度,常常来府中拜访,苏轼把他当做好友相交,和他的关系十分亲密。

王弗听了几次章惇的谈话后,却觉得这人居心不良。

于是,就去告诫苏轼说:“这个人的言行不一,说话总是不主动表明态度,只等你表态,迎合你的观点,让你开心。这种人不值得交往,可以远离他。”

苏轼闻言,就逐渐疏远了他。

章惇在得势后,对苏轼一家果然极力打压。

听闻苏撤被贬雷州,就下令不准苏辙居住在官府。苏辙只好租赁民房,章惇又诬陷苏辙私占民宅,幸好苏辙提前防备了他一手,准备好了齐全的资料,才逃过一劫。

这世间的爱情,最动人的莫过于此,朴实自然,归结起来:相守、相伴。

一首相思词,诉尽多少相思泪,时至今日,依旧令人为之泪下。

在此,祝愿大家都能遇见那位白首不相离的一心人。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