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李清照之词风随生活遭遇而变 婉约而不媚 风格独特

2022-05-09 来源:腾讯文化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她以一女子,独步词坛,冠绝一时。她的词于苏豪(豪放词)、柳俗(民间词)、周律(格律词)之外别树一帜,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中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灵的意境,“为词家一大宗”,卓然自成一家。清人沈曾植在《菌阁琐谈》说“渔洋称易安、幼安为济南二安,难乎为继。易安为婉约主,幼安为豪放主。”

因此,我们在分析李清照艺术风格之前,也应该对其身世经历、艺术成就以及诗词的艺术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赏析。以便于归纳和整理其艺术风格之美。

李清照其人及作品留存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李格非,母王状元拱辰孙女,皆工文章。”李格非,字文叔,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及第,曾任郓州教授、太学博士、秘书省校对黄本书籍等职,属“天下英俊”,“遂为名流”。

李格非

李格非与大文豪苏轼及“苏门四学士”皆有来往,并得到苏轼的赏识。受父母的教育与影响,李清照自幼即博览群书,吟诗词作文,所以“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赌,通近前辈”,尤工于词。

李清照生年70余岁,跨越北宋与南宋,以宋高宗建炎二年(1127年),李清照44岁南渡为界,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粗略划分,李清照今存前期词作32首,后期词作28首存疑辨证、佚句等词忽略不计。而“现存作品都是明清以来学者从历代选本和笔记中纂辑而成。”

从整体上考察李清照前后期的作品,可以明显地看出由于政治背景、生活环境及人生遭际的不同,李清照词作所反映的内容与思想及艺术风格也因之相异。

随人生境遇而变的诗词作品

(一)早期歌咏自然,歌咏少女生活及情趣的欢乐之作

李清照少年阶段,伶俐聪慧,除了刻苦学习,“素习义方,粗明《诗》、《礼》”外,也有与女伴嬉戏、出游的快乐时光,更有少女青春期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忧虑。因此,李清照婚前逗人兴趣的是描述其豆落年华生活的作品。

有的反映了无拘无束的个性,洋滋着青春欢快的气息,如《如梦令》写与女伴们野游,“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富有戏剧性的情景,凸现了天真少女自由任性的情趣,活泼好动的天性。

李清照

有的词作透露出青春期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如《点绛唇》写少女,“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借助生动的细节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其春情萌动的羞涩与大胆,可谓“曲尽情惊”。

(二)花落赵家,身归明诚,新婚喜悦之情跃然于纸上

不过上天对李清照是眷顾的,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辛巳,李清照18岁时嫁给了21岁的如意郎君赵明诚。从此李清照的命运与赵明诚紧紧相连,两人同甘苦,共优乐,一起生活了近30年。

赵明诚字德父,结婚时“在太学作学生”。其父赵挺之时为吏部侍郎。赵明诚聪明博雅,尤好收集金石书画。李、赵婚后琴瑟和谐,夫唱妇随,闲暇时吟诗论词,或出游赏花,或“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花落赵家,身归明诚后,李清照的诗词自然发生了变化。其词作不乏描写新婚喜悦、爱情甜蜜的幸福感之什。如《减字木兰花》、《浣溪沙·闺情》。前词借“卖花担上”买得的一枝娇艳梅花,比拟、衬托少妇的美貌,以“云鬓斜替,徒要教郎比并看”动作,表现取悦、爱悦郎君的娇憨风情,充满了新婚的恩爱之情。后词写一位“绣面芙蓉”的美丽女子,捕捉其“眼波一动被人猜”的妩媚与挑逗,表现对爱情的主动与执著,显示了勇敢而真率的“风情”,其中皆有正处于爱情热烈阶段的词人之身影。

(三)抒写了词人婚后离愁别绪,伤春惜时的靡丽之词

然而丈夫毕竟要经常外出游学为宦,这就给多情的词人带来了悲愁和苦闷。思念之中,自然不免借纸笔倾吐真情。李清照这一时期表现愁苦别绪的词作,大多基于自己真实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和前期词相比,这类词表现词人的感情更为深切、浓烈而大胆。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赵明诚

这首词抒发的是词人与丈夫别后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上片写词人于清秋时节独自登舟怀远,虽无一字言愁,却处处饱含着深沉的离愁别绪。“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反映了李清照夫妻感情深厚。然而情意越深,思念就越苦,所以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极善于将抽象的、不易捉摸的感情加以形象化,使之更加具体生动、真切感人。

(四)抒发作者爱国之恨、兴亡之感的凄怨之情

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病故。从此,李清照被迫从闺房和书房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徙的道路。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词可谓是后期生活的总结。全词沉重地概括了她一生悲苦的经历。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的上片极写词人由残春景色引起的悲戚情怀。“风住尘香花已尽”,在对景色的推写中,隐喻着词人沉重的身世之感与亡国之悲。接下来“日晚倦梳头”,词人通过日头已高,天色不早,还懒得梳洗打扮这一典型细节的描写,曲折而又细腻地展示出自己触景生情、悲苦万状的真实情态。“载不动许多愁”,更是备受摧残心灵的写照。

从词人后期的词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表现出的那种浓烈、深沉的个人情感。而这种情感又正好和南宋时代痛失国土的悲伤、恢复中原的渴望等时代情绪交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她后期词作所特有的社会价值。此后李清照的行迹已难考,只知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还在世。一代杰出女词人名不见正史,卒年难定,亦足令人扼腕叹息。

李清照诗词的婉约之美

清王士镇云“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又称易安为“词中大家”。而按传统观点,婉约为词之“正宗”,豪放为词之“旁宗”。由此可见李清照于中国词史上的正宗之“词家大宗”地位。鉴于此,阐释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就应该围绕婉约的含义进行探究。

(一)委婉含蓄与真率坦直

作为婉约之宗的李清照作词“主情致”。她要求抒情要真实、深切,表现手法委婉、含蓄。她的创作,基本上以委婉含蓄为主,但又兼备了真率、坦直,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真挚而又委婉,坦率而不浅露的境地。这种辩证的结合,由于抒发的具体情感不尽相同,呈现出不同的方式。

李清照

有时,是含蓄与真率、曲折与坦直相交替,《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就是这样。它作于李清照婚后不久,抒发了女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词一开头就展现了一幅闺阁图景“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香炉冷、锦被翻、头不梳,奁尘满,日高方起,渲染了一种慵散气氛,无一字涉及主人公心境,处处又都暗示出女词人心情的极度不佳,这都是委婉的侧写。

然后,笔势一纵“生怕离怀别苦”便冲日而出。这又表现了女词人的真率。在封建社会里,爱情只是婚姻的附庸,在此情况下,清照夫妇情真意笃的爱情,就显得愈发可贵。他们志同道合,感情深厚,往往很短暂的离别,也会给词人带来极度的痛苦。词人在这里毫不掩饰地告诉人们,一切愁源所在,皆因“离怀别苦”。她认为这种感情是正当的,合理的,是应该得到珍视和肯定的。

但是,本该对亲爱的丈夫一倾幽怀时,她却是“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词人没有让感情的洪流顺势而下,一泻千里,而是把滔滔而来的哀愁,如江水一般,断截在高高的坝上,什么都没有说。是怕引起自己更多的哀愁,还是不愿加深对方的痛苦?或者是语言根本就难以传达出此时此刻的心情?

女词人独自担负起痛苦精神的重担,把哀愁、痛苦,把千言万语都留在自己的心里,表现了一种自我克制。但是,唯有这种克制,反使得女词人感情表现得更加温存、浓重、感人。这就是“含蓄”的力录。

“欲说还休”的结果,使感情上的痛苦转化成身体的耗损。不是“病酒”,也不是“悲秋”,从两个原因的否定中,隐示出“离怀别苦”对自己的无情折磨,这种以反说正的方法,避免了句句直露说愁,是对千离愁别苦的侧表曲达,这“欲说还休”,“休”而又“说”的表情,更写出了词人的“欲罢不能”。这就愈见愁苦之情的沉重,这又是“委婉”的力量。词人就是这样把含蓄与真率曲折与坦直相交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有时看似真率,实则含蓄,在坦直中见委婉。例如反映晚年生活的《右江仙》。这首词作于南渡之后,它的下片写道“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这里“多少事”中包含的内容,恐怕要比前期的“生怕离怀别苦”中的“多少事”要丰富得多,沉痛得多。但是,在这里,词人把万千感慨都付与“如今老去无成”的一声长叹之中,对于愁情是挥手自兹去的态度,是清醒的确认和判断。这是真率,但是,真率中见苦难之深重,真率中见欲摆脱而不可能的哀思。

 

再看“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灯去试了,但是回想昔日汴京“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那社会是何等繁华!女友们是何等欢快!元宵节是何等热闹!而现在,国破家亡,沦落江南,鬼笑人哭,何以能“有意思”呢?忆当年,在建康,每雨雪,即与自己亲爱的丈夫顶笠披蓑,循城远览,觅诗唱和。然而,这美满的生活再也不会重现了,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再踏雪怎么能够“有心情”呢?“无意思”“没心情”这本身当然是真率的,坦直的,是作者直抒胸臆。但是,它与“试灯”“踏雪”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再结合她的前后生活变化来看,便在直露中透出许多未尽之言,避免了抒情的抽象化,概念化,使愁苦表现得更深刻。

在真率坦露中见含蓄委婉,而含蓄委婉中又有直率坦真的精神,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李清照深得此法之妙。她正是把真挚强烈的感情,借助高超的艺术手段忠实地传达给读者的,而且把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至深至切。

(二)清新明丽而庄重典雅

李清照最善言情,作令词能曲折尽人意,她的作品“极旖旎缠绵,有摇魂落魄之致”。虽然她反对柳永“词语尘下”事实上,她还是继承了柳永的白描手法,以理俗之语,入于清新之思;同样她也曾反对苏轼词“不协音律,为句读不葺之诗”,但还是继承了苏轼词的精神实质,词格终于不肯趋于软俗香媚一流。

清照词所追求的意境是典雅,并以此来表现抒情人物的典雅风貌。她早年,为怀念远行的丈夫赵明诚,作过一首小令。上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以景为主,没有明写相思之情。但从“红藕香残”玉簟生凉的秋景中,隐约透露出了作者愁闷的心情,登舟而著一“独”字,感情再透出一层写“月满西楼”,目送征鸿,联想到鸿雁捎书的传说,感情便由隐而显。由于词人感情真挚,语虽极淡,而情却至浓,言虽极浅,而意却至深,浅淡的意境中自有一番深婉情致。

再如《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菊花清瘦秀丽之态自比,衬托她思夫愁绪之重,相思之苦。更是“无一字不秀雅”,表现出抒情主人公高洁典雅风貌。

李煜

不仅这些写离情别绪的“沉郁”词具有庄重典雅之美,就是那些描写欢乐生活的清丽之词也同样具有这一特色,我们拿她的《如梦令》和李煜的《南歌子》作一比较,就会看得很清楚。李清照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煜词:“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两首词的设色都很明丽。事件同是写荡舟,地点同是写莲塘,时间同是写傍晚。且,同样都惊起了栖息的水禽。但是,它造成的意境却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健康而庄重的欢畅,它写出了词人内心和自然界美质的和谐跳动。清新而典雅,凝练而疏朗,而后者,却不能像清照词那样造成一种清新典雅的气氛,而是有一种艳情色彩,它不能给人以天真无邪的艺术陶冶,其关键所在,是后者不能“言情写景,皆从高一层着笔”。

(三)巧妙铺叙与转折开拓

李清照曾批评晏几道词“苦无铺叙”,她所谓“铺叙”,意在提倡抒情不可局促,要把感情展开,在凝练中求得舒展。

在著名的《声声慢》中,词人把自己的心情和节令、天气、景象、物候等等结合在一起,并融以对往事的追忆、眼前的感伤,既让它们纷至沓来,又让它们一排布阵,而且越写越细,越写越深,感情不断得到推进,如那潺潺流水,涓涓难断,渐行渐远渐无穷。

当然,铺叙之法并非单一的,李清照作词,运用得更多的还是转折开拓的手法。在抒情写景中,忽然荡开一笔,用与原来“情景”鲜明对抗色彩来描绘,造成一种别有洞天气象,来达到强调原来意境的效果。在情景的强烈跳跃中,你会时时感到女词人胸中动荡难平、理而又乱的缕缕情思,以《念奴娇》为例,来看这一特色:“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上片写空间的凄凉、萧条,为排遣种种的烦恼,词人用险韵作诗,以烈西浇愁,但是,诗成酒醒,却感到更加空虚无聊,索然乏味,望尽征鸿,而“万千心事难寄”,它层层相继,步步推进,写出了春天的人情、物景。而一切的情与景,都被重重地蒙上一层凄迷晦黯的颜色,构成一种寥落凄楚的荒寂氛围。下片前三句是对上片内容的集中概括和进一步推进,它使得凄迷晦黯的色彩更加浓重,词人寂寞烦恼的心境也愈加鲜明。

李清照

但是,接下去,词人的笔锋却忽而一转,另辟蹊径“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本来,词人连阁楼上的栏杆也懒得去倚,而这里却突然生发出游春的念头,让人实在为词人感到有些喜出望外了。但是,明丽只是一闪,你看,分明是“日高烟敛”,太阳升高了,雾气也散了,她却要“更看今日晴未”,在词人心头闪过的一丝春天的喜悦,瞬间又消逝了。它以天气的阴晴变化来抒写词人悲中忽喜欲喜,实悲的心情。写春思春愁,并不一味沉溺于其中。转折开宕,波澜起伏,感情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表达。

再如,《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正是欢度佳节的时候,但它转而宕开“次第岂无风雨”,也与《念奴娇》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转折开宕与巧妙铺叙并不是割裂的,它们往往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只是为论述方倾才分开来讲。山高才见水深,有了巧妙的铺写,方见开拓的奇工。没有跌宕的开拓,铺叙也准表规,其巧,二者相辅相戍,才能达到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

(四)造语生新而浅近自然

文字莫不贵新,而词尤甚,不新一可以不作”。所谓新,并不是用奇字僻语,使人费解。而是要字易晓,句易喻以浅白之字,寻常之语,发清新之思。李清照能以“故”为新,以“俗”为新,又能独创工巧自然的清新之语。

继承传统的文学语言方面,清照词的成就是出色的。运用典故和化用前人的成句,都顺手拈来,自然而又畅雅。例《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是化用刘义庆《幽明录》中刘晨、阮肇之离天台比拟赵明诚之离家;化用《列仙传》仙人萧史与秦穆公女儿弄玉之典;以“秦楼”代指词人自己的住所。词人用两个人们熟知的仙凡恋爱故事,暗示她与丈夫往日美满的婚姻生活,有如仙侣而今一别,则人去楼空,天各一方。从而将意思表达得更加凝练、丰富、深刻。退一步讲,如果你不了解这个典故,它也不大会妨碍你对词的正确理解,因为那种愁烟恨雾锁妆楼的情景,是从字面上也可以体会得到的。

《念奴娇》中“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是直接借用《世说新语》中成句,前人评论这两句是“自然浑成,如出诸己”。确实,李清照运用典故和化用前人的成句,都是既与词中其它句子相协调,又与眼前之景相契合,毫无吞剥之嫌。

李清照还善于对前人词句进行巧妙地改造,颇有“点铁成金”的本领,词语稍旧,而意却极新。如《点绛唇》中的“袜刬金钗溜”出自李煜的两首词,一是《菩萨蛮》词“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是写与小周后幽会时的情景,它悄而静。二是《院溪沙》词“佳人舞点金钗溜”,是写舞女舞姿迅疾,连金钗都溜掉了,它急而促。而女词人合之为“袜刬金钗溜”,便达到了略貌而取神的效果,语极简洁,而风采全出。

韩偓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化用韩偓诗“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是李词不仅比原诗声调美,有旋律,读来上口,而且那种和能而走,走而复回,倚门回首的动态、神情、心理,都刻划得淋漓尽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清照词,很喜欢创造性地使用叠字、叠句和排句。而这一语言特征,正是民间语所惯用的,它们能使作品更接近口语,更宜于以朴素流畅之语,婉转曲折地表达情意。运用叠字最集中,也最成功的是《声声慢》。

前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叠七字,后有“点点滴滴”两叠,得到了前人的一致赞赏。有的赏其音调“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赏其“笔力矫拔”、“气机流动”,有的譬之为“如公孙大娘舞敛器手”。的确,这叠字,是血和泪的吞吐,是向苍天的悲愤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十四个字,分为三层,由浅而深,文情并茂,读后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状,如察其情,把形、神、貌巧妙地编织到了叠字的节奏之中。词人就是这样充分运用一切艺术手段,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的难言之情。

综上四个方面,形成了李清照独特的“婉约”风格,从而表现出婉而不媚,清而不俗的特点。它丰映俊爽,荡人心志,故能“堕情者醉其芳馨,飞想者赏其神骏”。

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犹如寒冬的梅花孤芳自赏、傲视群芳。她经历了表面繁华、却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社会动荡、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罕见的一位才女,她不仅学识渊博、才华卓越,而且志存高远,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