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宋末四大家之一的王沂孙 写词歌咏龙涎香 感家国之思

2022-05-18 来源:腾讯文化

纵观古史之王朝兴替,南宋是一个悲情时代,而王沂孙则是这个悲情时代的悲剧人物。他目睹了蒙元铁骑踏破壮丽山河,亦见证了朝政腐败之下人民妻离子散,更亲历了自己步步沦落最终屈为亡宋遗民。作为传统儒家式文人,他把这一切都凝聚到了自己的创作之中。

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又家住玉笥山,故别署玉笱山人或玉笱村民,宋末会稽人,善文词,广交游,人谓之‘结客千金,醉春双玉”,与张炎、周密等往来甚密;国亡后,一度出为庆元路学正,旋去官,有《碧山乐府》传世,逝世时约40岁左右。

 

王沂孙作为遗民词人的杰出代表,在宋王朝由危而亡,元蒙强权对汉人尤其是汉族文人的残酷统治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形成了悲凉怨抑的词风。其悲凉怨抑之美,在语言表现层面意象构造层面、櫽括和典故的运用和章法结构方面完美契合的融入了碧山词作之中,让他在南宋遗民词人中脱颖而出。

 

作为南宋遗民入元,王沂孙身世沦微,作品寥落,给我们留下的词作并不多,仅区区60余首而已 ,其中大半为咏物词,这是当时风尚使之然,在元人定鼎之初,遗民文人们对新统治者都忐忑不安,心戚戚焉,于是,他们在不敢公开发亡国悲声的前提下,只能小心翼翼地借物来抒发其亡国之哀思。如他的这首《天香·咏龙涎香》就是借歌咏龙涎香以寄托身世悲感以及家国之思。

 

《天香·咏龙涎香》

王沂孙 〔宋代〕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汛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

几回殢娇半醉。翦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谩惜余熏,空篝素被。

 

在南宋末年的词人中,王沂孙是获得赞誉极多的人之一。陈廷焯推举他为“诗中之曹子建、杜子美”(《白雨斋词话》卷二);戈载视他为“白石之入室弟子”(《宋七家词选《碧山词跋》);王鹏运也认为:“碧山词颉颃‘双白’,揖让‘二窗’,实为南宋之杰”(《四印斋所刻词《花外集跋》)。王沂孙一生用力在咏物词上,作为其词集《花外集》的第一首,这首咏龙涎香的《天香》,可视为其代表之作。

 

词的上片写采制龙涎香的过程。开头就推出一个由从龙涎香的传说唤起的想象,造成“孤峤蟠烟,层涛蜕月”这一海山仙岛的奇幻境界。龙涎香,是一种来自南海的名贵的香。这里用“蟠”、用“蜕”,都暗喻龙。“骊宫夜采铅水”,铅水即喻龙涎。这三句以神话故事交代龙涎香的来历。

“讯远”六句言龙涎香的制作,说龙涎香经海道远运而来中国,用蔷薇露拌和,最后将它制成篆体“心”字形状。“红瓷候火”是说龙涎香放于红色的瓷(盒子)中备用。“冰环玉指”,指点香的女子。“乍识”二字,更富情致。

 

接着作者又追叙了开始被焙时的情景: “一缕萦帘翠影”,再状香痕荡漾,“一缕”说烟气中还带有产地海山仙岛的云烟之状。在章法上又与起句遥相呼应,造成了离中有合、变化有致的气势。

词的下片转入对当年焚香的回忆,感念撩人心旌的旧事。“几回”五句追忆昔日“故溪飞雪,小窗深闭”的夜寒时刻,看玉人娇慵半醉剪碎灯花的温馨的情景,然而“更好”者乃是与玉人共同品味那龙涎香令人断魂心醉的香韵,它为情侣欢会增添了无限缱绻的氛围。

 

“荀令”两句以荀彧“至人家坐幕三日香气不歇”的典故,隐喻自身虽已“顿老”衰颓,将尊前旧时风情趣味全已忘却,唯独没有忘却龙涎香韵。

“谩惜”两句写徒然地恋惜当年留下的余香。玉人渺然,龙涎香消,惟残“余薰”,亦令词人弥足珍惜,将素被覆于昔日薰香之竹笼,犹望残香余韵之尚存。然而往事长逝而不返,怅惘哀痛,令人深思。

 

此首小词,无一字落实于龙涎香,而笔笔又都在描摹香味。更重要的是,在这香味背后浮动的,是宋元易代时的家国之事,是可以确考的当时之事。厓山覆亡,发宋陵寝,宋元易代,这种种史事都能在《天香》的字里行间发现端倪。“不滞色相’原为佛教用语,但用在评论这首咏物词上,也确是的评。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