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古人写诗 并不是信手拈来 都是反复“推敲”的结果

2022-06-19 来源:腾讯文化

讲起诗歌,我们马上会想到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诗歌。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魏晋时期的三曹、陶渊明,还有更加灿烂的唐诗,意味深长地宋诗。我们有时候也会思考古人写诗是不是非常简单、信手拈来!

曹植在短短的七步之内便可以写下著名的《七步诗》,李白醉酒醒来之后便可以为唐玄宗题写千古名篇,陆游一生中可以写上万首诗歌,乾隆皇帝一生写了近五万首诗歌。从这些例子似乎可以看出古人写诗歌非常简单,随随便便就可以写下诗歌。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古人写诗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并不像我们发个朋友圈那么简单。古人写诗歌的时候也要经过深思熟虑,也要深度考虑遣词造句。

乾隆皇帝五万首古诗,真正流传下来的能有几首。乾隆老爷子那不是写诗,而是发朋友圈,写出来的只能叫顺口溜,并不能算是诗歌。古代社会几千年,七步成诗也就是曹植一人。即使是七步诗也有不同版本,那么有没有七步成诗就值得商榷了。曹植创作《七步诗》并没有见于正史,而是记载于小说《世说新语》。

中国古代又能有多少个李白呢?中华上下五千年,也就是一个“诗仙”。李白的才华在古代绝对首屈一指,活了六十一年,最终也就是留下了一千多首诗歌。李白也并没有真正做到“信手拈来”。

《全唐诗》收录了唐朝三百年间两千两百多位诗人的诗歌,总篇目也就是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平均每人也就是二十二首,平均到每一年也就是每一位诗人十几年才会写一首。如果再加上也没有被收录的诗歌,一共也就是十万首唐诗,最终也要几年才能写一首。从这个比例看的话,唐诗的产量非常低,也就说写诗没有那么简单。

诗圣杜甫的才华绝对不亚于李白,杜甫一生也就是留下一千五百多首诗歌。李白和杜甫的产量差不多。李白自认为自己写诗非常快,远比杜甫快,两个人的产量却差不多。诗圣杜甫写诗比较慢,也要字斟句酌。李白曾经如此调侃道: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杜甫写诗确实非常认真,而且每一句、每一个字都会反复推敲。

关于写诗是不是信手拈来,有一个“推敲”的典故。贾岛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还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之间反复“推敲”。韩愈也对贾岛这种行为非常肯定,可见当时诗人写诗时也会反复推敲,而不是信手拈来。

贾岛除了有“推敲”的典故之外,还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贾岛写诗的态度。

王安石创作《泊船瓜洲》的时候,也经历过反复“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经过十几次修改,最后才定为“绿”字。史称: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王安石也是古代有名的大才子,他在写诗的时候如此谨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人写诗不是“信手拈来”。

古人对待写作非常重视,也非常重视作品的质量。古代文人相轻,如果写不好,会遭到其他文人的耻笑。所以不少诗人也会字斟句酌,争取写出了千古佳作。有时候,有些诗人出名并不是因为诗歌的数量,而是诗歌的质量。

张若虚在《全唐诗》中仅仅遗留下两首诗歌,但是在唐诗史上拥有绝对地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一首诗歌奠定了在唐诗中的地位。

王之涣也是著名的诗人。但是在《全唐诗》中仅有六首古诗,一首《登鹳雀楼》成就了王之涣的地位。

崔颢在《全唐诗》中有四十二首古诗,但是我们似乎只能记住《黄鹤楼》。

古人对待诗歌的态度非常严谨,并不像发朋友圈一样信手拈来。不少诗歌都是反复“推敲”的结果。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