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纳兰性德为亡妻写的一首词 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2022-10-13 来源:腾讯文化

悼亡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流传久远的一种诗歌形式,它主要通过叙事、忆旧来怀人、寄情。西方美学家乔治桑塔耶那在《美感》中说:"一个有真正审美知觉的民族,创造出传统的形式,通过代代传颂意味深长的固定主题,表达出生活中朴素的哀怨情怀。"我们会发现悼亡诗中表达的感情不只是对亡者的无限怀思,对逝去岁月的追念,更有在看似悲观的哀叹中,寄托诗人对生命的留恋。

悼亡诗是对逝者的怀念,多用第二人称的手法,犹如写给亡灵来看,可能是给亡夫,也可能是给亡妻。最早如《诗经·唐风》中的《葛生》,就是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悼念之作。但是,由于古代女子精于笔墨者较少,所以后世以丈夫视角悼念亡妻的作品更多。

因此,自晋代潘安为亡妻作《悼亡诗》三首依赖,历朝历代都不乏悼亡妻诗中的千古名作。如元稹的《遣悲怀三首》、《离思五首》;苏东坡的《江城子》、贺铸的《半死桐》等等都是悼亡诗词中的千古绝唱。其余颇为冷门的李煜的《谢新恩》、李清照的《孤雁儿》也都是真情实意感人肺腑的佳作。除此之外,清代的纳兰性德也是写悼亡词的高手,他的《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就这方面的出色代表。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纳兰性德 〔清代〕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纳兰性德与妻子卢氏伉俪情深,但好景不长,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因难产不幸去世。卢氏死后,多情的纳兰就陷入无尽的哀伤,写了很多悼念她的词作。这首《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就是代表,如杜鹃啼血,让人不忍卒读,堪比苏轼悼念其妻王氏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倘若卢氏泉下有知,看到这首情真意切的词,足以告慰平生。

词的上片,抒写了丹青重识的悲戚。首两句“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抒写痛失妻子的痛苦之情。纳兰感情内向,对爱情极为专注。他的词中有不少描述他与卢氏婚后的幸福生活。如“玉局类弹棋,颠倒双栖影。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生查子》)

。又如“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浣溪沙》)。

在纳兰的笔下,他与妻子志趣相投,生活美满和谐。她们是幸运的。然而,命运似乎有意捉弄,好端端的却突然逝去,这飞来横祸,使纳兰难以承受。欲哭无泪,悲咽无声。他不知该把怨恨投向谁,是无情的命运?还是残酷的现实?极度的悲痛,却找不到倾泄的对象。

最后只有转向自己,后悔当初未珍惜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这种自怨、自悔,由自己承担起一切痛楚的内心情感,唯有一颗挚爱的心灵才会体验到。在这无法排解的痛苦中,纳兰开始寻求解脱的办法,“凭仗丹青重省识”。诗人想通过为妻子画像和她重新相会。“凭仗”二字,寄托着他想达到解脱的希望。然而“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一切努力都落空了。诗人的任何一种作法都只能使思念之情更深、更切。

词的下片抒写由亡妻画象触发的自己对命运对人生的感受。词人好象对妻子说:“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您诀别的话语,至今仍然清晰地响在耳畔,但实际上我们这对少年夫妻比翼双飞的美梦,却过早地破灭了。据《卢氏墓志》记载,卢氏于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三十日卒,时年二十一岁。卢氏十八岁于归,与纳兰伉俪情深,可惜他们仅仅相处了三年。纳兰性德对卢氏的夭折是极为伤心的。

“午夜鹣鹣梦早醒”是用比翼鸟比喻夫妻共同的生活。传说中有一种鹣鹣鸟,只有一只眼,一个翅膀。必须二鸟相互依傍,比翼齐飞,故又名比翼鸟。现在,这对相依为命的鸟,其中一只不幸死去,另一只鸟怎能生活下去呢?

所以词人悲叹道:“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如今从这场短暂而幸福的美梦中醒来的,只有你一个人,而我还在睡梦之中,一更又一更,难挨的漫漫长夜啊! 特别在那风雨如晦的夜晚,檐下风铃响起的时候,我思念着你,把眼泪都流尽了。据《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离马嵬坡入蜀,“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白居易《长恨歌》曰:“夜雨闻铃肠断声。”此词结句亦暗用此典。

这首词写的是词人想念亡妻,本想为其题画以求日后思念有所指向,却不料泪雨涟涟,“一片伤心画不成”。更想起两人生死分别之时的细节,再加之生者思念的哀哀怨怨,使得这首词难言悲伤,成为一首极为动人的悼亡词。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