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心灵鸡汤
怎么才能做到知足常乐?看古代先贤如何说

2020-08-21 来源:腾讯网文化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意思就是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可是如何才算是满足?前段时间看到有一位网红直播,说自己赚到两千万时就退休享受生活,可是当目标达成之后,却又制定了更高的目标,虽然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目标不断被刷新,但由于超负荷工作而导致的身心俱疲,却让自己苦不堪言。由此可见,快乐的前提是满足,而满足的前提却是知足

知足常乐

在《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知足常乐的人。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孔子谈到卫国的大夫公子荆时说:“公子荆擅长居家理财。开始有一点,他说:‘差不多就够了。’略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完备了。’ 等到富有时,他说:‘差不多是完美了。’”

从孔子对公子荆的评价中,我们看到:对于财富的从少到多,卫公子荆的心态是始终如一的,那就是淡然而快乐。之所以有这种心境,就源于两个字:知足。老子曾说“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是知足,知足才会知止,知足才有常乐。

既然知足就会常乐,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不知足呢?因为欲望太强。需求和欲望长得非常像,但是它们引领的方向却完全不一样。比如生存,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需求,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也能解决生存的问题;可如果是为了饱足欲望,即使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也无法填补欲望的缺口。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为什么家财万贯却过得不开心,而有些人平平凡凡却每天笑口常开,归根到底,是欲望和需求的不同。前者欲望无限,得到以后还想要更多,所以活得很累;而后者更懂得什么才是人生所需要的,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所以生活里尽是欢乐和希望。因此知足的人,从心不从欲。而快乐,自然也就常伴他们身边。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曾被贬至和州为官。当地的知县并未对他以礼相待,而是让他择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仅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写下了:“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话语贴在门前。知县恼羞成怒,又让他搬到城北,位于德胜河边。房间小了一半,附近仅剩垂柳依依。他见景生情,于是又写道:“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还是悠然自得,满不在乎。又把他移至城中一间小斗室。可刘禹锡依旧很满足,还写下了千古明篇《陋室铭》,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知足不辱

《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就不会受辱,懂得停止就不会遭遇危险,就能长久存在。对名利的追求要适可而止。反之,如果面对世俗名利不知疲倦地去追求,也许会有一时的风光,但终将会奔向欲望的深渊。

所以,老子警示我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知道满足才是永远的富足。不知道珍惜现有的,过分追逐名利,势必招来灾祸和不幸。然而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不能客观认识自己的现状,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平凡,一味追求高大上的品味,想通过“拔苗助长”来提升自己的身份与地位。而欲壑难填的结果往往是带来灾祸。

世界上只有一种足,就是知足。自己觉得够就够,自己觉得不够就永远都不够。没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是问题,问题是有没有能力让自己不成为物质的奴隶。所以,接受自己的不足,善待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在知足中迎来生命的艳阳天,是一种境界,更是人生难得的智慧。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